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后埃博拉”时代,中国医疗队坚守利比里亚

“我们还有更多任务要完成”

本报赴利比里亚特派记者 王欲然
2015年06月21日03: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吐舌头,向上看……心跳平稳,舌苔发黄。”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中国医疗队营地附近的约翰·肯尼迪医院,中国援助利比里亚内科大夫李姜蓉用流利的英语讲着患者的病情,身边的护士奥瑞·布拉马尼忙着记录。

  这是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结束后,中国医疗队队员出诊的常见场景。李姜蓉的办公桌上有一沓病历,门外几十名患者在等候。本报记者得知,这样的场景从早上9时就开始了,这个小小的诊室当天已经接待了不少患者。

  “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是利比里亚的常见病,但埃博拉疫情肆虐期间,很多患者不敢来医院就诊,怕感染上病毒。埃博拉疫情结束后,他们知道我们没有撤离,就过来看病,有的甚至要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李姜蓉说,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失望,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医院。

  “谢谢李医生,她给我的兄弟姐妹们带来了希望。”布拉马尼说,“很难想象会有女性内科医生,更难想象她们拥有的是怎样的勇气,在面对埃博拉病毒时表现得那么平静!”

  李姜蓉是去年国庆期间组建的中国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9名队员之一。“当地民众提到约翰·肯尼迪医院就联想到埃博拉,惧怕来医院就诊。”第二次来利比里亚的队员王进回忆说,民众对埃博拉的恐惧以及担心手术存在风险的心理,让医院就诊人数大幅减少。

  王进还记得,75岁的白内障患者多瑞丽去年底走进医院,寻求他的帮助。如果进行常规手术,患者很有可能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但医院急需一个可以消除患者心理恐惧的手术。

  “尽管我心里很矛盾,但为了让患者在圣诞节前重见光明,我决定进行手术。”王进在对多瑞丽进行了询诊后,将她推进手术室。由于没有空调,手术室的温度高达30摄氏度以上。3个小时后,汗流浃背的王进完成了疫情期间的首例眼科手术,多瑞丽双眼重见光明。这次手术成为中国医生送给约翰·肯尼迪医院和利比里亚眼科患者最好的圣诞礼物,使医院重新恢复了工作秩序。出于对中国医生的信任,患者们纷纷回到医院就诊,稳定了民众的情绪。

  作为医疗队4名女医生中唯一的妇科医生,林静对这里艰苦的条件早已习惯,但去年一位与她共事不久的当地医生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不幸去世,这对她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埃博拉疫情期间,妇科大夫每天都会接触7至8名病人,抽血验血等程序就避免不了与患者直接接触,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感染上埃博拉或者其他传染病。

  “当时也没多想,就算埃博拉把我身边人的生命都带走,我也不怕!我要留下来坚守岗位,要树立中国医生全心全意对待每一名患者的形象。”林静一边说,一边抚摸着办公桌旁自己与儿子的合影。“儿子今年参加高考,我希望他能顺利地走进大学校园,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更多人带去健康和希望。”

  除为当地人出诊外,医疗队还承担着为中资企业员工等治病的任务。来自湖南浏阳市的彭红辉刚到利比里亚务工不满20天就在工地上遇到突发事件,两根手指不幸被运转中的机器绞伤。工友们驱车10多个小时,从500公里外的格林威尔市送他到中国医疗队诊所治疗,这是彭红辉最后的希望。“你耽搁的时间太长了,受伤手指皮肤缺损,并已感染,需要马上手术!”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彭红辉最终保住了自己的手指。

  “疫情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还有更多任务要完成。利比里亚医疗卫生体系重建需要我们的帮助,重返这里的中资企业员工和华侨华人的生命健康需要我们的保障。”王进正说着,手中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不多说了,先去忙了!”

  (本报蒙罗维亚6月2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1日 03 版)
(责编:王吉全、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