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是上海人民接纳了我们”(历史寻踪·二战记忆)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2015年06月12日03: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柏林犹太博物馆新楼的工作区内,蛇形走廊弯弯曲曲,仿佛让置身其中的人们经历了一遭二战逃亡之路。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间办公室,等待一位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老人。

  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美国前财政部部长、柏林犹太博物馆创始馆长,12岁随父母从柏林逃亡,1939年抵达上海,1947年去往美国,前后在上海度过了8年岁月。回忆录《从流亡到华盛顿》里,布鲁门塔尔在“上海”一章中这样开篇:“这些年来,我一直被人们追问,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要选择上海。原因再简单不过:除了上海,我们无处可逃。”

  对记者说起当年在上海的逃亡经历,眼前这位一头鹤发、89岁高龄的老者声如洪钟:“与其说我们选择了上海,不如说上海选择了我们。”当时的上海虹口区,情况异常复杂,一度属于公共租界,是英国和美国的势力范围,外国人入境上海全无限制。“纳粹剥夺了我们的国籍。没有护照,上海成为我们世上唯一可去的地方。”1939年,德国已经笼罩在纳粹阴影下6年多,布鲁门塔尔的父亲想方设法从集中营中溜出,母亲四处拜托才得到去往上海的船票。当时,近2.5万欧洲犹太人通过这条逃生通道抵达上海。

  然而在上海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一个小房子里面住着15户人家。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常常食不果腹。”布鲁门塔尔向记者回忆,“那时的上海,除了极少数富有的人,剩下的都是各种逃难的穷苦百姓。尽管如此,上海人民没有敌视我们,而是包容了我们。”

  “我记忆里的浦东非常荒芜,但现在人们生活充实而富足。”新中国成立后,布鲁门塔尔多次回到上海,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上海方言叫外国人为‘哇古宁’。这些‘哇古宁’曾经想在租界证明,他们做得比中国人好。然而他们在租界搞得一团糟,中国的今天恰恰证明,中国政府比任何‘哇古宁’都强得多。”

  上世纪末,布鲁门塔尔受柏林市政府邀请,推动落成新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并于2001年起担任馆长。作为创始馆长,他于今年4月底接受了柏林荣誉市民称号。“我逃离德国时,曾经发誓再也不会回来。当初我的柏林市民资格被剥夺,如今又授予给我。”布鲁门塔尔笑着对记者说。“二战结束70年,虽然很多德国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他们始终为自己父辈在战争期间的暴行感到羞愧和内疚。在德国,人们因为我是犹太人而加倍尊敬我,主动向我阐释他们对历史的反思,他们得到了我的尊敬。”

  “不要讲人们想听的历史,而是讲出真相。这是犹太博物馆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德国人正在做的事情。”布鲁门塔尔说。

  然而有的国家并没有这份勇气。“日本对待历史的做法非常恶劣。他们甚至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二战期间,他们在中国犯下了种种暴行,杀害了很多平民百姓。但是他们竟然根本不想记住这些,甚至不想谈论这些,或者狡辩说‘事情不是那样的’。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对战争受害者来说,更是一种伤害。”布鲁门塔尔说。

  (本报柏林6月1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2日 21 版)

 

(责编:耿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