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历史寻踪·二战记忆)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2015年06月08日04: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947年7月25日,索尼娅一家人从上海回到德国。
  照片由索尼娅本人提供

  索尼娅在上海的儿童身份证。
  照片由索尼娅本人提供

  索尼娅在翻阅一家人与上海相关的资料。
  本报记者 冯雪珺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柏林东郊一座小镇唯一的主街拐角旁,76岁的索尼娅·米尔伯格已伫立多时,等待记者的来访。索尼娅·米尔伯格更喜欢别人叫她索尼娅,或者“苏娅”——这是她请一位中国朋友起的中文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去年落成的“上海名单墙”上,共计13732位原上海犹太难民姓名,均由索尼娅一一审核确认。此外,她还帮助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数据库。在索尼娅心里,有着一段别样的“中国记忆”。

  记者来到索尼娅的小屋。屋内随处可见中国的印记——墙上的兰梅竹菊的壁挂,桌上的紫砂茶具,地上铺着的绣有祥云纹路的地毯。在墙上挂着的结婚照上,容貌青涩的索尼娅身着一袭绿色旗袍。“带有中国传统绣纹的布料,是我在柏林一家东方货品店里找到的;旗袍纽扣结是在书里找到做法,自己做出来的;衣服样式是凭借童年记忆,指导裁缝制作的。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披上白色婚纱,是因为中国始终在我心中。”索尼娅激动地握住记者的手,“中国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纳粹上台后,索尼娅的父亲被押入达豪集中营。有孕在身的母亲,通过纳粹管辖下的法兰克福犹太人委员会,打听到了父亲在集中营的编号——当时,集中营内的犹太人没有姓名,只用编号来区分。随后,母亲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堂兄设法得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印有签章的去往中国的空白旅行签证许可。“有了它,我父亲得以从集中营里逃脱。”拿到临时出国文件后,索尼娅的父母开始了紧张的逃亡之旅,最终于1939年3月29日,抵达上海虹口区。

  同年10月26日,索尼娅在当时的宏恩医院(今上海华东医院)出生,当时的虹口,是公共租界区,索尼娅一家和上万名犹太难民得以在此栖身,簇居在这个并不宽裕的区域。当时的中国在战乱之中,索尼娅一家的日子并不宽裕。即便如此,索尼娅回忆童年时,对上海充满感激:“父亲在为一名中国人做翻译工作,全家得以维持生计;我和父亲中国老板的女儿年龄相仿,成为了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没有上海,我们就会和留在欧洲的亲戚一样,死在集中营里,我甚至不会出生。”

  很多逃离纳粹魔爪的犹太人,不愿提起那段历史。在核实犹太难民名单的过程中,很多难民子女告诉索尼娅,他们的父母从未分享过逃亡的回忆。因此,索尼娅收集犹太难民姓名、恢复上海逃亡记忆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名年轻女性在“上海名单墙”上发现了父母的名字,并在数据库里找到了相关资料,特意辗转多方联系她表示感激:“父母在世时,我从不知道他们在上海的经历。现在,我知道了他们的那段历史。”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是一个家族可以传承的集体记忆。索尼娅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设立‘上海名单墙’,这是生命之墙。”

  (本报柏林6月7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8日 21 版)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