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致力于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发展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及绿色经济

“绿色亚太”建设彰显巨大潜力(国际视点)

本报驻泰国记者  俞懿春
2015年05月22日09: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依靠天然气发电的乍纳发电厂位于泰南边境宋卡府,以能源效率高、环境污染少而著称。图为一名工人从发电厂前走过。
  本报记者 俞懿春摄

  5月19日至20日,联合国环境署第一届亚太区域环境部长论坛在泰国曼谷举行,亚太地区33个国家的环境部门高层代表与会,共同磋商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解决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论坛发布了《资源利用指数和绿色亚太》报告(简称报告),提出“绿色亚太”的具体发展路径,指出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建立“绿色亚太”的关键。报告认为,亚太地区近年来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彰显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的巨大潜力。

 

  过去——

  经济发展伴随巨大物质资源消耗

  “绿色亚太”是指可持续发展的亚太,其核心是致力于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发展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及绿色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1970年至2010年间,亚太地区资源利用的粗放型模式,造成亚太地区现在每年需要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投入2.5万亿美元。“亚太地区未来的增长不能依靠减少自然资源成本,而必须依靠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在论坛上表示,亚太是全球“最多样化”的地区,也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带来了高昂的社会和健康成本,反过来拖累了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

  亚太地区的物质资源消耗,指生物燃料、金属原料、工业和建筑矿物原料、化石燃料。报告称,人口增多、消费增加和中产阶级崛起,导致亚太地区物质资源消耗总量从1970年的57亿吨飙升至2010年的370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质资源消耗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后发阶段。大部分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仍以工业化为主,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较高,因此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巨大。”阿奇姆·施泰纳表示,“亚太地区经济显著发展让数百万人口脱离贫困,却造成巨大的物质资源浪费,物质消耗指数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增长了两倍,提高资源利用率势在必行。”

  现在——

  碳排放显著下降,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达蓬·拉达纳素万在论坛上表示,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更需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阿奇姆·施泰纳肯定了亚太地区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绿色亚太”方面的努力,“亚太地区国家正着眼绿色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案例在此不断涌现”。

  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是,亚太地区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约200亿吨,是1970年的4倍多,占全球比重的40%。但是,亚太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已显著下降,其中,中国的减排努力得到国际广泛认可。世界银行2013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1年至2010年的20年里,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节能量的58%。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28.5%。

  另外,得益于先进的灌溉方法和技术,亚太地区人均水资源消耗也在减少,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也都有很大提升。报告同时指出,近年来,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利用率正在稳步提高。据估计,亚太发展中国家正以年均1.5%的增幅提高物质利用率。“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节约能源技术的广泛普及,亚太地区的物质能源消耗总量未来肯定会下降。”顾清扬说。

  未来——

  制定发展战略,用更少资源做更多事

  “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投资、出台行之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资源利用率,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主线,让亚太地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增进人类福祉。”阿奇姆·施泰纳表示。

  顾清扬认为,建设“绿色亚太”亟须加快能源节约型经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而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尤为关键,“这可以让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脱钩。”顾清扬表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手段是大力采用节约物质能源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另一个办法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绿色经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美国亚洲基金会驻泰国经济发展项目高级主管维罗妮克·萨拉兹—劳扎克对本报记者表示,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驱动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利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顾清扬表示,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可以促使人们改变生产方式,留出发展空间。“政府应该加大产业前瞻性规划,通过税收和其他激励手段,鼓励人们尽可能节约并使用可再生能源。”

  (本报曼谷5月2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2日 21 版)

(责编:杨牧、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