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迎新祈福 欢乐同享

2015年02月22日03: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2月20日举办春节庆祝活动,中俄嘉宾及师生近200人参加。图为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师生迎新春合影。
  本报记者 谢亚宏摄

  近日,“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美国艺术馆内举行,吸引了众多美国家庭。
  本报记者 何小燕摄

  2月20日,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一家餐厅举行欢度中国春节系列活动。参加者演唱中国歌曲,表演武术、舞龙,吸引观众参与其中,领略中国春节文化。图为两名演员表演中国武术。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摄

  多少个春节没回家

  本报驻巴西记者 王海林

  大年夜,一位老人总盼着儿子通过电视镜头拜年的身影,但一次又一次失望了。老人的儿子常年在海外工作,儿媳妇跟孙子也一起去了海外,都不在身边,老人一年或许能有一次机会享受子女团聚、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但基本都不是春节。她是华为员工尹传学的妈妈,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她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因为,春节期间能从海外回国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大多数人依然坚守工作岗位,在海外度过一个又一个有时差的“中国年”。

  由于巴西距离祖国路途遥远,尹传学与父母团聚的时间也少之又少。尹传学的妻子刘云向记者介绍道,自己的丈夫已经在海外工作了近8年,孩子也是在海外出生的。每年在国外过春节最期待的就是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让儿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声新年快乐。拿起电话,电话那头的思念就荡漾开来,一句“爸妈注意身体”饱含了常年在海外工作的儿女多少愧疚与无奈,牵挂与祝愿。

  忠孝不能两全,这正是千千万万个在海外中资企业工作的员工的真实写照。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南美建设公司副总经理朱小华对此有着更深的感受,他已经长期在海外工作了22年,在国外度过的春节有21个。再苦再累的生活都经历了,但一想到亲人,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不能为爱人分担重担、不能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这都是自己人生的遗憾。特别当说到自己的孩子时,他觉得亏欠了他太多,不知不觉间孩子就长大了,过了跟爸爸撒娇的年纪。很多时候都希望能迅速结束工作,回到亲人身边,但责任感让他一次又一次选择留下来。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中国文化广受追捧,而“中国”两个字分量的加重离不开千千万万长期在海外工作的中资企业员工,他们作出贡献,汇聚成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

  但是,多少个春节,他们没有回家?8个,21个……

  (本报里约热内卢2月21日电)

 

  讲述朴素的中国故事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朋辉

  日前,50多位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扬州一中等学校的中国“青年大使”与华盛顿特区伍德罗·威尔逊高中的学生共同欢庆中国新年,分享在美国交流体验的感受。

  此项交流活动由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主办,得到中美两国教育部门的支持,这已经是第六届了,今年将有130名中国学生赴美学习、交流。谈到在美国交流的收获时,山东省实验中学郭雅琪同学对本报记者说:“美国同学思维很活跃,大多能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但这需要自制力,也需要老师引导,否则,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她还认为,中国老师要求严格,家长必要的管束对青年成长很有利,两国教育可以取长补短。中国“青年大使”将通过各种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民俗、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扬州中学的张启宇同学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他向美国同学介绍了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流行、时尚、数码等,美国同学很感兴趣,对中国的认识更具体了,也消除了对我们的一些概念化误解,甚至偏见。山东省实验中学带队教师任兴华对本报记者说,看到学生们细心观察,学习借鉴美国同学的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思考,同时积极介绍中国传统与文化,感到很高兴。

  伍德罗·威尔逊高中建于1930年,是华盛顿特区的名校,近年来选修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汉语教师詹妮弗·杨告诉本报记者,这个学期她的课有70多人参加,汉语教师远远不够。初学汉语的包艾梅对本报记者说:“身边学习汉语的朋友越来越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很快进步。”

  安生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之所以称作“中美青年大使”,是因为每一位青年都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我们力图让中国学子在美国学校与家庭亲身体验美国文化,同时,向美国民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社区与城市的故事。这最朴素、最平常,但是也最具体、最真实,实际上是向美国朋友讲述中国故事。

  (本报华盛顿2月2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22日 03 版)
(责编:宋煦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