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读懂中华文明  共促交流对话

本报记者 戴楷然 谢亚宏 李 强 李安琪
2025年02月10日06: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谭哲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索韦托地区自由公园整理撰写书籍的文稿。
  受访者供图
  图②: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图③:多国汉学家在福建武夷山景区朱熹园欣赏中国书法。
  本报记者 张博岚摄
  图④:法蒂玛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上发言。
  受访者供图
  图⑤: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举办“万里茶道上的中华书法艺术展”期间,齐缘(左一)为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观众展示用金粉拓制“福”字。
  受访者供图
  图⑥:俯瞰福建南靖土楼。
  本报记者 张博岚摄
  数据来源:教育部
  统计截止时间:2024年11月

  近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和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福建南平市举行。来自60个国家的200余名中外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中华文明与世界现代化,共促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信任。与会的汉学家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华文明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愿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南非汉学家谭哲理——

  搭建桥梁,为非中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精通多种语言的南非汉学家保罗·齐隆吉塞勒·滕贝(中文名“谭哲理”)说,借助语言这一纽带,可以深入探究不同文明的异同。“非洲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强调人与人命运与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个文明有很多相似性。中国和非洲国家都会从各自文明中汲取智慧与经验,推动社会发展繁荣。”

  2004年,谭哲理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第一次接触中文,随即就被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中文所吸引。他将自己的姓氏音译为“谭”,并起了“哲理”这一名字。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谭哲理于2008年到2013年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投身中国研究。目前,他担任哲理中非国际交流智库负责人,致力于促进非洲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凝聚共识。“随着越来越多非洲学者对中国议题感兴趣,我希望继续为双方交流互动搭建桥梁,为非中交流互鉴贡献力量。”谭哲理说。

  谭哲理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南中关系的著作。“中国成功探索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谭哲理说,非洲国家应加强与中国在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中汲取养分。

  “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对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深远意义。”在谭哲理看来,从举办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非智库高端对话等,到非洲各国掀起“中文热”,再到中国高校开设祖鲁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非洲国家语言专业,非中双方近年来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非中携手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不断聚合双方文化精髓,为非中携手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哈萨克斯坦汉学家法蒂玛——

  撰文著书,让哈萨克斯坦人爱上中国

  “学习中文让我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也塑造了我的人生道路。”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东方学系教授道列特·法蒂玛对记者说。

  1989年,法蒂玛在报考大学时,得知学校新开设了包括中文等专业在内的东方学系。法蒂玛介绍:“当时我的内心有个声音对自己说:去学中文吧,如果你能掌握中文,那就说明你是了不起的人!我接受了自己内心的挑战,并与中国结缘至今。”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出版专著、教材和词典25本,发表中国研究相关论文近200篇,还编著了首本针对哈萨克斯坦学生的中文教材,在哈萨克斯坦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

  1993年,法蒂玛第一次访问中国,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一两次,得到了众多中国师长的指导与帮助,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法蒂玛回忆说:“我与中国的文学翻译家哈焕章老师见面时,因为交通原因迟到了很久,但他没有在意,还为我详细讲解了对哈中两国文化和文学翻译的理解,让我受益颇丰。我至今仍经常在讲座和研讨中引用他赠书里的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法蒂玛发现,很多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刻板印象,便下定决心写一本关于中国的通俗读物。随后的10年中,她多次前往中国,了解中国不同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法蒂玛还邀请不同行业的哈萨克斯坦人阅读书稿内容,力求书中内容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这本名为《中国:传说与真相》的著作出版后,在哈萨克斯坦广受好评。“许多读者写信告诉我,通过阅读这本书,他们觉得自己和中国更加亲近了。一些读者甚至在读完书后去中国旅游,并且爱上了中国。”法蒂玛深感欣慰。

  近年来,法蒂玛深刻感受到中国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通过参加世界汉学家大会等活动,她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汉学家,与他们分享中文教学经验,探讨中文学习热点问题。“我非常珍惜和感谢中国提供平台,让世界汉学研究更加活跃和深入。”法蒂玛说。

  俄罗斯汉学家齐缘——

  精准翻译,促进俄中两国文化交流

  “行走在武夷山水间,我充分体验到人在草木间的幸福与美好。”观摩崖石刻,赏山水如画,品香茗之韵,回想起在福建武夷山的参访经历,俄罗斯汉学家塔季扬娜·科尔尼丽耶娃(中文名“齐缘”)表示,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早在18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先行者比丘林因“万里茶道”与中国结缘。作为比丘林汉学方法论的后辈学人,齐缘也将“万里茶道”视作自己与中国缘分的一部分。

  自2010年起,齐缘在工作之余坚持举办面向俄罗斯公众,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仅在去年,她就组织20余场“万里茶道”主题的中国世界遗产及中华文化进社区活动。图片展、书法艺术讲座、皮影戏演出……一场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俄罗斯民众的广泛参与,不少家长特地带着孩子从外地赶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参加活动。齐缘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万里茶道”为经纬,做俄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民间桥梁,深化俄中人民的友谊。

  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博士毕业后,齐缘一直从事中文教学及翻译工作,从经典文学作品到当代影视剧集,对“原汁原味”的翻译表达尤为注重。“文学是体现文化状态的重要元素,是文明间交流互动的窗口”,齐缘告诉记者,精准的翻译才能让俄罗斯读者和观众切实感受到中国作品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内涵。

  近年来,从电影到电视剧、从经典佳作到潮流新剧、从中国武侠到东方玄幻,齐缘参与翻译的中国影视作品类别和题材愈加丰富。“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快速交流的时代,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机遇。”齐缘认为,大量文学作品被翻拍成影视剧集,为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视化的新渠道,“作为译者,熟练掌握中文是必要的,多次转译会流失许多语言表达中的精华,将作品从中文直接译为当地语言才是正确做法。”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0日 1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