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闽宁镇:山海携手脱贫路 共促戈壁变热土

2021年09月30日13:44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银川9月30日电 (苏缨翔)“在老家的时候,要去很深的沟里挑水吃,如果遇到干旱,一年的收成就全没了。”马雅玲回忆起当年老家西海固地区的情景时说道。

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001年12月,闽宁镇正式成立。此后,这里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6.6万余名移民。

东西帮扶新方案 助力百姓脱贫

“刚来的时候,天天沙尘暴,吃完饭碗底下都是沙子。”马雅玲说,但可以利用黄河水灌溉,不会因为缺水导致粮食绝产。1996年,14岁的马雅玲跟随父母自发移民到闽宁镇园艺村四组。

1997年的7月15日,闽宁村的奠基揭牌仪式开始,跟马雅玲一样移民来闽宁镇的大约有8000人。这一年,宁夏闽宁镇即将开始书写一场东西帮扶的“成功答卷”。

在过去的24年里,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183名援宁挂职干部,派遣科技、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

闽宁之情,山海为证。福建的技术和资金加上贺兰山脚下的黄河水、土地、日照和劳动力,给陌生的戈壁滩开始赋予新生命。

目前,闽宁镇人均收入从1997年不足500元到2020年14961元,增长近30倍;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从1997年的90%以上到2020年的0.197%。

从前的闽宁村如今变成了闽宁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图

特色产业新引擎 推进乡村振兴

摘掉穷帽子,靠的是种下产业这颗“金种子”。闽宁镇地处荒滩,耕作难度大,种什么“种子”成为了一大问题。

2020年,马雅玲开始关注大棚种植试验项目,目前已经承包6个大棚,棚内种植的有水果西红柿、番茄、流星蜜瓜和台湾长果桑等。

除此之外,专业的技术指导让马雅玲的大棚愈来愈有生机。“我在一次培训中有幸遇到了福建援宁专家林晓红教授,她亲自勘察并用她的经费帮我请购了一批生物菌剂,从此我开始了有机果蔬的种植。”

“农业虽然普遍,但都是普通种植法,不仅没有优势,还特别辛苦。”马雅玲说,现在平均每个棚能收入2万左右,如果第二茬采用有机标准种植的话,预计每个棚收入5万左右。”

“人有两头根,一头根在先人手里,一头根在后人手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是断了这条根,而是把这条根移植在更肥沃的土地上。”闽宁镇镇长马晓平说。

如今,闽宁镇的人们充分利用当地黄河水灌溉优势、戈壁滩优势基本形成了以酿酒葡萄、肉牛肉羊养殖、菌草种植为主的产业格局。

强化利益联结,形成脱贫致富新经验。闽宁镇实现了扶贫开发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目前我已经成立了合作社,以社员入股的模式,带动大家一起奋斗。”马雅玲说。

闽宁镇当地居民在葡萄酒车间工作。人民网 苏缨翔摄

绿色发展新思路 戈壁变良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闽宁镇采取生态修复、农田林网、环境治理、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

黄河之水浸润着戈壁滩,昔日荒漠变绿洲,创造了荒漠治理的奇迹。“生态治理会催生出一大批拉动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形成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65岁的贺兰神董事长陈德启说。

戈壁推地、防风固沙、种植葡萄,在贺兰山东麓种葡萄的十四年间,陈德启一直秉持着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行的理念。与此同时,他和闽宁镇的乡亲们酿造出的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他的葡萄园还为当地数千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一个个生态旅游观光园、葡萄产业园的建立让闽宁镇的居民们始终相信生态保护带来的力量。“山绿与民富实现共赢,闽宁两地把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列为协作重点,瞄准精准帮扶,为对口协作的‘闽宁模式’注入新的活力。”陈德启说。

山海携手,和声嘹亮。曾经的“干沙滩”,如今真的变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预言的“金沙滩”。

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人民网 苏缨翔摄

(责编:王禹蘅、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