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纵论天下古今 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开幕

2021年09月05日17:2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 (苏缨翔)由太和智库发起的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今日在线上开幕。国内外嘉宾齐聚太和,围绕“责任与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驱动力”“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变化、动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看待中欧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增进双方相互认知、促进务实合作”“未来办公”“职业教育如何‘增强适应性’”五个主题各抒己见。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表示,本届论坛是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气候变化咄咄逼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他表示,希望可以通过本届论坛的讨论洞悉未来之变局,探索大国相处共存之道,寻求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威胁的对策之举,提出振兴职业教育的路径方略,指明青年未来的发展方向。

多管齐下驱动实现“双碳”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也必将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模式、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世界应该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求同存异,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新生表示,当前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节能减排,也就是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利用好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外经贸关系研究专家、商务部欧洲司司长(2003-2015)孙永福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将给中国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中和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新体系构建过程。在技术创新这一侧,要依赖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固碳技术还有负碳技术创新;在体制机制这一侧,中国的GDP结构、社会治理方式、经济管理模式、国际合作模式都要探索形成一些制度化创新成果进行支撑。

探寻中美“竞争共存”之道

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两国关系基本延续低位运行。美方在新冠病毒溯源、涉疆、涉港和台湾等问题上对中方发起的攻击,给中美关系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美均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两国的矛盾对国际和地区形势造成巨大冲击。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是中美两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关心和热议的话题。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Stephen Orlins)表示,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美关系经历了很多,世界经历了很多。很高兴看到今年的论坛将从国际关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讨论大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

增了解,促合作,展望未来中欧关系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之后,中欧双边关系并未走上理想的合作之路。拜登政府上台后着力修复美欧关系,欧盟受美国“联友制华”策略影响较大。一些欧洲国家在地缘政治和产经政策上逐渐向美靠拢,这种趋势可能对中欧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未来中欧关系如何发展备受关注。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上合组织秘书长(2016-2018)拉希德·阿利莫夫(Rashid Alimov)表示,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关系正面临信任危机。在这一关头,人类更需坚持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新冠肺炎疫情表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疫,给全世界树立了榜样。现在,国际社会应该携起手来,抗击疫情,全力止损,解决气候危机,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

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董云裳(Susan Thornton)表示,希望本届论坛讨论如何应对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比如生命健康、新技术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全球治理等领域培养有所作为的人才。相信有了积极的国际关系和有效的治理体系,人类才能够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共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

数字化时代,工作方式将何去何从

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都在以不同速度向数字化工作方式转型,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方向,也是全球青年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探索可持续的工作方式成为了人们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重要使命。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表示,在当今世界上,如何就文明的多元性、世界的多元性达成共识,这是对全人类非常大的挑战。面对如何达成对世界多元性的共识,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为人类开拓更多的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进步,需要很多智慧以及很多人的参与。青年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希望青年人在太和文明论坛这个平台上起到更多作用。

尼扎米国际中心联合主席Ismail Serageldin表示,今天,科学是一项全球性事业,全世界的科学家形成了同盟,建立了全球科学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并用超乎常人的严谨态度对待这些行为规范。现在,除了这些科学价值观之外,当代社会还必须坚持其他一些价值观,包括同理心,利他主义,对美和艺术的欣赏、了解并尊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尊重和支持法治,在富足中不忘消除贫困和饥饿等。如果大家都接纳这些价值观,社会将变得更加友善、美好、自由、平等、正义。

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性社会经济发展

2021年,全国两会、“十四五”规划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均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局势下,“增强适应性”这一新的提法,必然有其新的内涵和外延,也折射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局面、新挑战、新方向和新要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表示,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直面人类社会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也迎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的新命题,根本要求就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瞄准科技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着眼新发展格局,推进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应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的6天里,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将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责编:苏缨翔、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