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民:坚持“绿富同兴”【3】

【查看原图】

刘金山养殖的黄牛。谭雅摄

摈弃传统散养模式 成立养牛合作社

传统散养模式不仅打破了生态平衡,也无法给牧民带来良好的收入。在国家推行禁牧政策,号召还家乡一片绿色后,内蒙古牧民也积极地响应,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黄牛养殖方法。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南巴嘎查村村支书刘金山,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科左后旗黄牛历史悠久,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是“科尔沁黄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主产区。南巴嘎查是通辽最早实行黄牛冷配改良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发源地。这种牛抗病力高,属乳肉兼用品种。

2009年刘金山发现,养殖户购买物资时分散购买很不方便,质量还没有保证。养殖户们平时因缺少沟通,对疫情、行情不能准确掌握,销售渠道也比较混乱,价格相差悬殊,甚至出现互相压价的现象。

为了切实保护养殖户利益,2012年刘金山带头创办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以自有资产抵押,为无劳动能力、不符合征信条件的贫困户提供反担保,办理金融贷款,统一购进基础母牛、统一饲养、统一销售,进行托管代养。

“享受反担保的贫困户,比如一位70多岁的贫困老人,他平时要照顾不能下床的老伴而无法养牛。我们嘎查还有一位精神病人,对于像这样的群众,我们只能兜底,入合作社分红。”刘金山说。

刘金山父子照。谭雅摄

目前合作社已经帮扶19个贫困户。合作社成立前,嘎查村贫困户原来人均收入不到2千元,也不懂任何养牛知识。合作社创办后,刘金山手把手教会他们如何养牛,现在这些家庭每户至少养殖4头牛,每头牛净利润为5千元。

38岁的阿润套格特格2014年来合作社工作。2017年,合作社给他贷款买牛,他和爱人一同养牛。现在阿润套格特格的家庭已经脱贫,年收入达到5万元。村民包音图家父母有慢性病,常年打针吃药,又要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困难。在刘金山的动员和帮助下,2014年包音图贷款8万元,买了怀犊母牛8头,加上自己原来的2头母牛,共10头母牛,两年内共产了22个牛犊,卖了12头,纯收入4.5万元。两年不到就实现了稳定脱贫,养了半辈子牛的包音图终于走上了养牛致富路。

此外,2017年,南巴嘎查村建造了面积为526公顷的牧草农场。“采用‘牛粪还田’方式,一方面能促进绿草生长,另一方面改良土壤,是一种生态环保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黄牛食用有机青草,还能提高牛肉质量。”刘金山补充道。

【1】【2】【3】【4】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9年08月14日08:53
分享到:
(责编:黄晓蔓(实习生)、刘洁妍)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