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治转型有五特点 民主化趋势不可能被逆转--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时事快报>>亚太

缅甸政治转型有五特点 民主化趋势不可能被逆转

2013年05月10日17:26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常红 实习生董雪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出版发布《缅甸国情报告(2011—2012)》。报告指出,甸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在东南亚则是首屈一指。缅甸民主化的趋势不太可能被逆转,但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缅甸要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民主化的成功典范还面临严峻的挑战。

缅甸独立后长期闭关锁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较少,因此缅甸颇有几分神秘色彩,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缅甸是一个小国、弱国,其实缅甸的领土面积、人口与英法不相上下,拥有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缅甸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在东南亚则是首屈一指。

报告指出,缅甸的内政外交近年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缅甸发生政治转型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缅甸近年的政治转型并不是突变,而是一种有计划的变革。展望未来,缅甸民主化的趋势不太可能被逆转,但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缅甸要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民主化的成功典范还面临严峻的挑战。

总体上看,缅甸的政治转型到目前为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是由缅甸政府设计并主动进行的有计划的改革,有较高的可控性。2由军人中的温和派主导的和平变革,丹瑞大将和吴登盛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是由上而下的改革,有较好的顶层设计,但上下互动、底层推动上层的特点正在逐渐显现。4.有较好的弹性和宽容性。一是执政党和政府实现了与反对党民盟以及昂山素季的政治和解,双方由过去的激烈对抗转为相互妥协和较高程度的合作;二是双方暂时回避了2010年大选结果的合法性以及修宪等重大问题,政治改革暂时没有触及军队和前军政府领导人的根本利益,因而没有引发严重的对峙。5.迄今为止的改革只是基本解决了缅族的内部矛盾。目前的缅甸具有两个不同的政治躯壳,在缅族内部的政治层面上,缅甸政府、军队与民盟以及昂山素季之间虽然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和矛盾,但在缅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的政治层面上,军人、昂山素季和民盟是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立场并无质的区别。

缅甸的政治转型总体上不可逆转,但发展道路将是曲折的。强大的中产阶级是民主化的基础,而缅甸经济的落后使得中产阶级在较长时期内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此,缅甸短期内不可能产生像新加坡、日本那样的“优质民主”。与民主化相比,民族问题和宗教冲突的解决将更加困难,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缅甸的民主化进程。民粹主义者或者说极端民主派的崛起将对缅甸的民主化进程走向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使缅甸政治沦落为类似菲律宾的“劣质民主”。目前缅甸各派政治力量主要是卡位,力求发出更大的声音。到2015年大选之前,利益的变化和争夺会使缅甸可能出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大规模分化组合,政治斗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但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很有可能赢得2015年大选,并且昂山素季有可能通过修宪而成为缅甸的下一任总统。

报告认为,缅甸大选尤其是新政府成立之后,中缅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缅甸国内民意的变化,也与中国过去20多年在处理对缅关系中存在的不足有关,还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调整对缅政策不无关系。但是缅甸的政治转型并不意味着缅甸将完全倒向西方,中缅两国的合作还将继续深化。

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对未来的中缅关系而言,缅甸的政治转型走向何方,哪个政党在缅甸执政或者谁当总统,都不是关键问题,缅甸现任和未来的领导人都会实行对华友好的政策,不会主动和中国进行对抗,也不会完全倒向美、印、日等国家。换句话说,中立主义和大国平衡仍是缅甸外交的基本原则,缅甸和东盟一样,只想在几个大国之间搞平衡,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虽然我们强调“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实际上还应加上一句“也有永远的邻国”,而邻国是搬不走的。

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仍在,过去数十年中缅两国全方位合作所形成的惯性不会马上消失,中国在对缅关系中的经济优势十分突出。未来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缅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并不会对地区国际关系构成威胁。虽然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也一去不复返了,而且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也有所上升,但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以及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不会导致中缅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此外,缅甸政府目前对西方仍有幻想,希望借助西方的投资和援助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处于转型时期的缅甸政府缺乏长远战略,对与中国的合作举棋不定。缅甸人对外资的理想主义心态,商品经济意识的缺乏,对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合作方式缺乏了解。缅甸对外关系格局的多元化对中国并非都是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确实要正视在发展对缅关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要致力于解决对缅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功夫改善中国在缅甸的形象,这样才能保证中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责编:董雪飞(实习)、常红)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