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常红 杨牧)上海消息:10日上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德国蓝皮书(2013)》。报告指出,德国2012年经济政策的重点在克服欧债危机和为欧元区的未来发展进行制度创新,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报告认为,从短期来看,重新恢复资本市场的信心成为关键。德国政府一方面继续对希腊、西班牙等陷入困境的国家实行资金援助,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规模,建立持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同时坚持援助须与结构改革的成效挂钩。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容忍欧洲中央银行采取非常规措施稳定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以一些国家主权债收益率超高为标志的欧债危机已经得到实质缓解。
报告同时指出,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不同成员国——特别是北部国家与南部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差距,导致了问题国家宏观经济的失衡。因此,从长期来看,要想避免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欧元区国家必须进行结构改革。效仿德国实行财政紧缩,推行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并在“欧洲2020战略”的指导下,通过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来促进增长和就业。为了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更好的监督,欧元区国家必须更紧密地合作并赋予欧盟机构更多的协调权能。
报告指出,从德国2012年的经济走势看,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已经显现。但是由于德国经济基础面较好,特别是就业情况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所以没有陷入衰退。支撑德国经济微弱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私人消费,这主要得益于雇员工资的普遍上涨和人们较乐观的未来预期。出口在欧元疲软和欧元区以外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而投资——特别是设备投资——却在欧元区问题国家经济衰退、企业对未来较悲观的预期影响下大幅度下降。
报告预计,2013年德国经济不会陷入衰退,仍会微弱增长(0.4%~1%)。另外,2013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形势将趋向好转,德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将开始活跃,全年的投资将呈现微弱增长。从中期来看,随着欧债危机的结束,欧元区经济体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欧元区将走出衰退,重新进入增长的轨道,欧盟与德国经济将在2014~2015年达到其潜在增长率的水平(1%~2%)。
报告认为,欧债危机既是“危”,也是“机”,它迫使欧洲一体化进一步走向深入,通过目前进行的制度变革,欧元区将成为欧盟内部一个更紧密的“核心”。但与此同时,德国政府明确地反对建立一个集权的“欧洲政府”,因为其明显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与辅助性原则相违背。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契约》还是《欧洲竞争力公约》都强调各成员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德国目前推行的是“马斯特里赫特2.0”(德国总体经济评价专家委员会语),即在目前欧盟条约框架内的改革。那么根据目前事态的发展,势必有人会问:在欧洲银行业联盟建立后,会不会进一步出现预算联盟,甚至政治联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有朝一日欧盟委员会将会有自己的财政收入来源。可能有人会说德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欧盟国家内部转移支付,所以预算联盟不现实。事实上,一定程度的转移支付在欧盟内部一直存在(欧盟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德国坚决维护的是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个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以及在辅助性原则基础上的欧盟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