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加强北极科研和国际合作--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中国将加强北极科研和国际合作

为世界北极科学研究作出贡献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目标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2013年03月22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3月21日,为期两天的北极理事会2013年春季高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闭幕。来自北极理事会成员国、观察员及临时观察员国、理事会下设6个工作组以及北极土著人组织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中国外交部和国家海洋局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作为临时观察员参加了会议。国际社会意识到,北极面临的很多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

  很多北极问题必须在全球寻求解决方案

  北极理事会是讨论北极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最重要的区域政府间论坛。部长级会议是理事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每两年召开一次。高官会议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每年春季和秋季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审议6个工作组的工作进展,并负责执行部长级会议决定。

  会议主席、瑞典人古斯塔夫·林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重点讨论了北极生物多样性报告、北极海水酸化报告和北冰洋评估报告。

  本次会议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审议《北极海洋油污预防与反应合作协定》的制订工作。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呼声的升高,对北极遭受漏油污染的担心也在加剧。会议初步通过该协定,拟在5月份部长级会议上正式签订。该协定将成为北极理事会成立17年来继《北极海空搜救合作协定》之后的第二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

  近年来,北极地区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令全球瞩目,很多北极问题必须靠区域内外国家共同应对。瑞典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在会议召开前夕表示,随着北极地区冰盖加速融化,北极将失去作为“地球冰箱”的功能,其对全球气候将发生戏剧性影响。而跟冷战时期充满敌意与对抗不同,今天的北极已变成一个合作与发展的和平区域。国际社会意识到,北极面临的很多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

  参与北极事务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的自然变化和经济开发对中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早在2006年就提出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申请,并自2007年开始,作为北极理事会的临时观察员参加了理事会的历次高官会和2009年、2011年部长级会议及2012年副部长级会议。中国还派专家参与了北极监测与评估工作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的会议。作为域外国家,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有赖于跟北极国家的合作。同时,北极事务涉及气候变化、国际航运等跨区域问题,需要环北极国家和其他国家共同携手应对。

  高风说,中国希望通过参与理事会工作密切跟踪北极动态、深入了解北极事务,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各方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的北极科研水平,共同携手应对北极跨区域问题,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未来中国计划派更多专家参与到各工作组的具体项目中,加强对北极海洋污染物、环境保护、候鸟迁徙等领域的研究。

  谈到中国的北极科研活动,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吴军副主任对本报记者表示,加强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为世界北极科学研究作出贡献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目标。中国于1996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2004年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于1999年—2012年进行了5次北冰洋综合科学考察,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芬兰、冰岛、法国、韩国等国的科学家曾参加中国的北冰洋综合科学考察。

  吴军介绍说,中国的北极科研主要围绕北极环境快速变化对于中国的影响这条主线以及北冰洋动力过程及其对全球海洋循环的影响、北极环境过程与生态系统演化等方面开展考察和研究。中国在北极海洋、气候变化、生态、空间物理等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和成绩,并积极与各国开展科研合作。基于中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数据,由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在北冰洋碳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上。中国将继续加强在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的力度,为世界北极科学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斯德哥尔摩3月21日电)  

联系本文记者

刘仲华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杨牧、苏楠)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