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权威论坛)--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权威论坛)

2012年12月17日10: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 

倡导者 践行者

赵少华

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挥了文化大国的建设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我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理解,包容互鉴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尊重、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才融合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更加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丰富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增进了国家间、民族间关系和友谊。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快速融合的世界文化潮流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国际上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国际社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一刻也未有停歇。1995年,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问世,肯定了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必要性。1998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通过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捍卫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形成了关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共识,成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座里程碑。这份以公约形式首次确定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性的法律文书,记载着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为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升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

中国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国文化自古遵循“和而不同”,就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和谐共处。在保持中华文化自身特性的同时,我们注重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进程的不懈追求。

今天,尊重和倡导文化多样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最为生动的体现。中国已同149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充分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倡导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提倡不同文明间相互共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兼容而不排斥,取长补短,自由吸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中国自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来,认真履行两个公约的义务,并连续担任两届保护文化多样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挥文化大国的建设性作用,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党的十八大的宏伟目标,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我们将在鼓励文化自由创造和加强互动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尊重、保护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作者为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纳入发展框架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芳  崔悦 

3部具有国际法律文书性质的公约构成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工作的支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战略规划,设定了促进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对话及和平文化的总目标, 提出将文化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纳入国际发展框架。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文化多样性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有关的讨论也更加热烈。记者最近就此采访了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战略规划署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和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主任塞西尔·杜维勒。

汉斯·道维勒指出,在联合国大会关于千年发展计划的讨论中,文化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国家和人的创造性,促进理解和宽容,促进世界的稳定。在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 文化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用。道维勒说,“如今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对文化多样性原则的认同是任何发展政策成功的前提。”

塞西尔·杜维勒认为,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人们面临着来自自然、社会、自身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应对办法也许就存在于浓缩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各种文化当中。只有妥善地保护自己的文化,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各种文化之中深藏的博大精深的知识财富才能冲破地域局限,为全人类所共享。

一段时期内,国际社会曾普遍担心全球化将使世界文化趋同,多样性将被消除。但汉斯·道维勒认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是互动关系,信息化也会带来积极影响,新的信息和传播手段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文化创新甚至比文化同质化的步伐要快得多。

塞西尔·杜维勒则认为,经济全球化给文化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处于弱势的文化得不到保护,甚至濒临灭亡,而实际上这些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塞西尔·杜维勒表示,应在不同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鼓励和帮助每一种文化的推广、繁荣及其文化产品的输出。当然,保护弱势文化,并不意味着阻挡其他文化的进入。

汉斯·道维勒向记者介绍,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是UNESCO的核心职责,UNESCO作为联合国专门负责文化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在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3部公约上,即1972年制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2005年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3部具有国际法律文书性质的公约,构成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工作的支柱。

汉斯·道维勒特别强调,保护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和推动语言多样性,UNESCO鼓励和支持各国政府加强对青少年的语言教育。在UNESCO2008年—2013年中期战略规划中,关于文化的总目标是,促进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对话及和平文化。其预期效果是:将文化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问题纳入国际发展框架、国家发展计划和联合国统一国别计划编制工具中,并制定协调一致的遗产保护方法。

塞西尔·杜维勒认为,中国政府在保护和推广中国文化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有效的政策。她说,“中国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需要依靠经济上的对外开放和尖端科学技术,但是,归根到底还需要依靠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增强中国各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也很重要。”她举例说,在2008年至2011年间,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我想特别提及中国在支持非洲文化事业上作出的贡献。”汉斯·道维勒说,UNESCO去年与中国深圳的一家企业签署了协议,后者连续4年出资,支持中国与非洲艺术家的文化活动和青年交流,并将资助范围逐步扩大到教育、科学、传媒等方面。

在该协议推动下,今年10月加蓬、突尼斯和摩洛哥的陶瓷艺术家到中国景德镇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取得巨大成功。景德镇的艺术家们还将回访这些国家。“这是促进中非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成功例子。”

纠偏文化趋同

王能宪

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作用和影响,文化的趋同化日益突显,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尊重和保护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合理要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所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也是对文化趋同化的纠偏。

人类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趋同化日益突显,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文化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样,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和重视。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化”成为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从此,保护文化多样性问题不仅成为人类共识,而且有了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首先,文化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正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文化,才构成了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人类多样性文化。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文化多样化是一种发展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经济的开放带来了文化的趋同。世界文化生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文化(包括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借助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席卷全球,引起许多国家的警惕和不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也包括某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保持自身文化独立、坚持文化多样性的诉求。例如,法国明确提出“抵抗美国的文化侵略”,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应当说,尊重和保护各自国家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合理要求、正义呼声,联合国就曾把2001年确定为“不同文明对话年”,倡导不同文化平等交流、对话与良性发展。

再次,文化多样化是对文化趋同化的抗衡。面对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激荡和冲突,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实质上,不同文明冲突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争夺,亨廷顿理论是一种强权理论,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倡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美四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所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也是对文化趋同化与“文明冲突论”的纠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应当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四,文化多样化需要付诸行动。《文化多样性公约》就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计划,包括信息共享、人员培训、公民社会参与、促进国际合作、提供财政支持,将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设立文化多样性国际基金,等等。这些措施需要各缔约国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付诸实施。中国作为自始至终参与制定该公约的缔约国,多方面积极开展保护文化多样化的具体工作,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近年来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工程,在一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区域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实行整体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观点

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王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大有抹平人类文化差异之势。各国不得不面对其中所包含的巨大文化代价、经济挑战和政治风险。不过,这恰恰使文化多样化的价值与意义凸显。

在理论层面上,文化多样化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肯定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强调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平等与彼此尊重。这唾弃了持续几个世纪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也是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应当作普遍真理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批判。在现实层面,文化多样化既是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本土化抵抗,也体现为对民族、区域和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样的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文明间对话可避免重蹈灾难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邓肯·弗里曼: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不同的国家、种族、语言和宗教,在文化方面复杂多样。欧盟是20世纪中后期在灾难性的世界大战结束后孕育而生的,此后欧洲成功地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

欧洲的历史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导致欧洲的文化多样性变得越来越复杂,欧洲的移民很多源于之前的殖民地,和本地原住人口有着不同的语言、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这种多样性是现代全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尤为明显。

总体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欧洲现状的体现,也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这种互动存在于欧洲内部,也存在于欧洲和世界的其它地区之间。历史告诉欧洲,对话是避免重蹈过去灾难的基础。

政局动荡带来文化萧条

埃及文化部官员拉迪和《金字塔报》外事部主任塔里克: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也曾被古罗马、土耳其征服并受其文化影响。阿拉伯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埃及一贯重视保护本国文化,积极利用“文化名片”凸显文明古国的身份和国际知名度,并积极推动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

埃及中东通讯社副主编萨米哈:当前中东地区文化保护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一些西方国家借助政治经济优势向中东地区大举进行文化倾销,使得部分阿拉伯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正在消失。文化学者和政府对此应足够重视,切实保护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

塔里克:政局动荡是当前最大的挑战。中东地区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重建尚需时日,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艺术文化从业者的生存空间。另外,政治不稳定带来文化领域的萧条,许多用于文化保护的资金无法落实,相应工作难以开展。

全球文化拼图一块都不能少

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副校长乔安娜·里古尔斯卡: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双刃剑,既可能弱化少数族裔的文化特性,也可以成为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催化剂。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看似特征明显的各文化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并不存在“主流文化”或“更好的文化”,全球文化应该是一幅完整的拼图,少了哪一块都是不完整的。但是文明的冲突也扩张到了虚拟空间。全球化和信息化都是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碍的促进剂。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丰富文化多样性方面始终占据第一位。对于他人的文化,首先要理解和尊重,懂得欣赏和学习。

多极世界需要多元文化

南非前总统府部长帕哈德:南非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彩虹国度,有11种官方语言,有些群体的语言没有被列入官方语言,但政府应加大力度保护他们的文化。不同文化间必须相互尊重,以开放的心态互相学习,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使文化更有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碰撞更加明显,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是个机遇。多元文化下的多极世界需要多元的发展,各个国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才能达到互利共赢。

东南亚愿与中国加强交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世界或地区内存在多种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有些文化适应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并不断进步,有些文化则较难适应新的变化,有的甚至逐渐消逝。

东南亚国家希望能与中国在文化领域展开更多对话与交流。东南亚国家已经邀请熟悉中国文化的专家到东南亚讲课,中国也可以邀请熟悉东南亚文化的专家到中国举办讲座。

不宽容威胁多样性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米盖尔·里斯博纳·纪廉: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增进了不同文化群体相互间的了解,从而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消亡,相反,这一过程对文化多样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网络的时候,对于一种文化的理解可能完全靠想象,而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则开启了文化交流的各种可能性。

真正对文化多样性构成威胁的是对文化无视和不宽容。

(本报驻外记者刘歌、黄培昭、刘睿、丁小希、张建波、暨佩娟、姜波采访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