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投行裁员潮令许多员工“被下岗”--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华尔街投行裁员潮令许多员工“被下岗”

本报驻美国记者 丁小希

2012年12月17日08: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今年春天,米歇尔刚刚接到瑞银集团的录用通知时,大家并不感到意外。毕业于美国著名常春藤院校康奈尔大学,并有着英国投行工作经验的她理应属于全球金融业中心——华尔街。感恩节之前,经过前夜十几小时的奋战工作,米歇尔到办公室的时间并不算太早,可她一进门就发现小组里大家的电脑屏幕上几乎都是同样的画面:一封来自公司的裁员邮件。

  “我们非常感激您……但是我们抱歉地通知您……”邮件告知员工准备好在2至3个星期内领遣散费,之后打包走人。米歇尔看到同事们愁云惨淡的脸,也开始一边收拾,一边思考她的下一个去处。当获知自己是组里唯一没有被裁掉的员工时,米歇尔有些难以相信。“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如果不在银行工作的话,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些,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美国找工作的外国留学生。”米歇尔说,银行工作看似顶着光环,其实员工现在每天都挺提心吊胆,尤其是经验比较欠缺的年轻人。

  今年中旬几大投行的裁员潮似乎确定了今年华尔街的关键词之一“裁员”。金融危机已4年有余,但华尔街的大银行似乎还没有恢复元气。花旗银行本月初再次宣布裁员超过1万人,约占公司总员工数量的4%,仅纽约当地就裁掉了1700个职位,执行总监维克拉姆·潘迪特也被换掉。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银行今年裁减员工数量达3万人,其中包括2000名资深级别的银行家,关闭分支达750个。从2011年至今,大型银行宣布削减岗位已经达15万个,预计2013年初,华尔街的裁员幅度相比今年将增加10%至15%。“人们总以为进入摩根士丹利或者高盛等金融机构就是系上了职业安全带。”哈佛大学的威廉·萨尔曼教授在《纽约时报》上写道,“但殊不知这些集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没有倒闭,但至少将会裁掉他们一半的员工才能维持平衡。”金融行业银行家的情绪有时就像坐过山车,分析人士预计,下一波的裁员潮中更可能拿银行中高层“开刀”。

  “每天工作16个小时,年底虽然有可观的分红,但是你哪来时间去花这些钱呢?”刚刚从金融行业转行准备追逐电影梦想的印度裔美国人巴塔沙瑞尔对记者说。虽然从知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毕业,但他在银行工作了两年后就毅然转行,目前一边和朋友从事小电影的制作,一边当网球教练,生活充实健康,他说自己绝不会再考虑重新回到金融行业。

  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和依旧不景气的世界经济让银行利润空间不断萎缩,科技和电子业务的发展对人工的需求又不断下降,华尔街裁员趋势在可预计的一段时间内似乎不会中止。在华尔街打拼多年的金融业人士斯蒂芬·盖佛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预测,华尔街就业市场“可能要准备迎接最坏的时刻”。现在的裁员很难说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整个华尔街金融业的萎靡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利润的下降加上科技的使用,使得金融业必须进行必要的重组,包括对人工、业务、地点等实施一系列的节流开源措施。

  华尔街资深证券分析师肖恩·李对银行业的就业市场也不乐观。他说,政策调整也是银行业面临困境的原因。金融危机后,监管法律加强,银行用于加强自我内部监控的运营成本上升,以前最大的赚钱法宝——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操作受到了严格控制,银行只好转向传统的借贷和零售业务;可是由于经济萎靡不振,信贷紧缩,零售业也不活跃,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全方位的经济层面影响。除了裁员之外,银行真正需要做的是进行结构重组。

  “被下岗”和“被辞退”是有区别的,下岗是公司由于成本削减而进行的裁员,而辞退则是因为员工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许多被裁员的员工抱怨说:“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但是裁员的唯一理由其实不是员工做错什么,而是“公司养不起你了”。盖佛尔对记者说,他很多从事金融业的朋友被裁掉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为了生计,干起了开计程车、房产中介或次贷推销的工作,还有些人运用他们的第二技能,从事教育、媒体或其他行业。

  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金融界的银行家们被说成是坐拥巨额财富的那“1%”,但其实似乎稍不小心,他们就会沦为那另外的“99%”。盖佛尔并不认为华尔街的就业市场会在可预计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好转。他说,“别忘了,不光是受利润和科技因素的影响,还有市场蛋糕变小,银行业务规模和总量也随之缩小了。随着金融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下跌,银行或许多其他金融机构还可能成为被收购的对象。到时候,裁员更是不可避免了。” 

  (本报纽约12月16日电)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