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修树”守护香港供电安全
图为工作人员使用“农林管理预测系统”指导树木修剪,确保供电系统安全稳定。 |
戴好安全帽、护目镜、防滑手套,系紧腰间的攀树绳和电油链锯,修树员双腿发力,灵巧地攀上树冠;树下,另一工作人员手持平板电脑,边观察数据边经对讲机指示修树员修剪枝干。不消一小时,被剪掉的碎枝叶片顺着游绳滑落地面,树木已焕然一新。
这便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一级资深技术督导员刘威隆近期的日常工作。“香港郊野地区绿树成荫、枝叶繁茂,在带来清新空气的同时,却对架空电缆构成潜在风险,所以一定要及时修剪。”刘威隆说。
1901年成立于香港的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是香港两家电力供应商之一,主要为九龙、新界及大部分离岛地区供电,目前服务全港逾八成人口。
日前,中华电力在新界荃湾举行传媒探访活动。刘威隆向记者介绍,为避免过高的树枝或断枝干扰电缆而造成电压不稳等事故,中电在2001年成立专责修树队进行树木护理,并于2022年4月正式启用香港首个“农林管理预测系统”,将修树工作系统化、智能化,以确保供电系统安全稳定。
从平板电脑上打开由中电修树队研发的“农林管理预测系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图上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小树”图标。放大地图局部,单击一棵“小树”,屏幕左侧立刻弹出有关该树木的数十项信息:地理位置、植被编号、树种名称、树龄、树干与电缆距离、修树记录、风险等级……
“这是一个综合树木管理平台。我们结合地理资讯系统技术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记录了中电架空电缆范围内逾17万棵树木的资料。”中华电力有限公司输电及供电业务部北区总监刘浩然为记者演示该系统使用方法时说,其最大特色是能够预测树木未来6个月内的生长情况,估算它们与架空电缆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潜在风险越高。”
系统经数据分析后,会将树木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及“高风险”4个等级,并以绿、黄、橙、红4种颜色显示在地图上,有助修树队一目了然地监察树木情况,合理安排修树工作。
“香港有400多个树种,其中超过一半生长于架空电缆附近。”为优化“农林管理预测系统”,有“树博士”之称的香港教育大学地理及环境科学研究讲座教授詹志勇自告奋勇地参与了进来。
在系统正式推出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詹志勇率领团队展开“架空电缆沿线预测性植被管理研究”,选取架空电缆范围内最常见的10个树种,监测并探讨修树方式及天气状况对树木新生长嫩枝(又称“水横枝”)的影响。
“研究发现,阳光、温度及降雨量越高,水横枝的生长速度越快。”詹志勇举例说,香港常见植物例如银合欢、洋紫荆等,不仅自身生长速度快,水横枝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修剪后2个月即可生长达2米。”
根据詹志勇及团队的研究数据,中华电力不断修正树木生长“方程式”,制订合适的树木管理措施及修树“时间表”,以便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和人手,预计每年可节省超过150万港元的营运成本。
提起“农林管理预测系统”的精准高效,已有逾10年修树经验的刘威隆赞不绝口。他直言,过去修树全靠老师傅的记忆和经验,有时需在树林里耗费大半天寻找有触碰电缆风险的树枝,有时摸到记忆中的树木跟前才发现其实际生长情况尚未达到需要修剪的地步,“工作效率很低,非常浪费时间。”
而在新系统的技术辅助下,由刘威隆带领的40余名修树队员在过去一年间已进行约8万树次的修剪工作,不仅确保了树木健康生长,更为香港郊野地区的安全供电保驾护航。
“现在,我不用额外花心思去硬记树木资料,可以更专心地把电能专业、树艺知识和农林护理技术传承给下一代了。”刘威隆爽朗一笑。伴随他们每一次攀树、修树,香港丛林郊野的树木枝桠远离了电缆,守护香港供电安全的使命责任也深深印进了年轻修树队员的心中。
(本报香港8月3日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