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国际社会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本报记者 张志文 张博岚
2023年07月22日06: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是走向冲突还是繁荣,历史是走向倒退还是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中华文明博采众家之长,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时至今日,汉族的“元宵灯会”、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民俗活动广受欢迎;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土司遗址等民族瑰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侗族大歌、藏戏等民族传统艺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传承和保护……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是中国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埃及赫勒万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艾哈迈德·纳瓦尔曾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与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艺术家们一起走进新疆,饱览当地壮美自然风光和多彩风土人情,感受到了当地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创美好生活的团结友爱。“在当地一家小餐馆,我看到不同民族的人坐在一起分享美食、谈笑风生。”

  俄罗斯东方学家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认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在这里,人权得到尊重,民众民主参与的权利得到保障。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盛夏敦煌美如画。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见证了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也见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向世界,中华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一个缩影。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成就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原因、重要路径。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中国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以批判的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

  “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胸怀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娜·东琴科表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关键词,和谐共生始终是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金钥匙。

  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把握中国文化演进的指向,中国在与世界文明的深度互动中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不但汇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广泛包容性的国际合作,旨在与拥有不同文明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发展道路的各国相互协作。”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副教授奥列格·季莫费耶夫说。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坚持多边主义、平等对话,“为世界朝着更包容、更高效和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互尊互信、和谐共生

  10年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互尊互信、和谐共生,阐述推动世界文明在发展中谋共赢、在合作中同进步的中国主张。

  “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阿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

  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这充分展现出中国对不同文明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希腊国际问题学者乔治·佐戈普鲁斯表示,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时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希腊学者深受启发。不同文明只有加强对话,互学互鉴,各国才能携手共建美好世界,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中国倡导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苏拉布·古普塔认为,中国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而是倡导包容互鉴、共同前进,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昭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人类文明的光明前途。“中国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积极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学院副教授哈内斯·费尔纳表示。

  “去年以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在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什么。我们发现它是开放包容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毫无疑问也应该成为全球现代化的特征。”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尔塞拉·穆萨贝卢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迈上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续写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2日 03 版)

(责编:赵欣悦、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