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当好友好使者  凝聚青年共识(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2022年07月03日05: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保克在“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图②:陈晴空在工作中。
  图③:伍淡然在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读书会上分享读书心得。
  受访者供图
  图④: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的宜威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带动乌蒙山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兰 锋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许多外国青年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深切感受到中国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促进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青春力量。

巴基斯坦青年保克——

“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减贫和发展模式”

本报记者  时元皓

5月底,巴基斯坦留学生保克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参加答辩的照片,并向中国科学院大学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老师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今年是保克与中国结缘的第七个年头。2016年,带着对中国的向往,保克来到北京。“中国的大学有着一流的教育水平,研究设施也很完善。”完成语言学习后,保克申请了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项目,希望未来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去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保克所在的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参与了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这让他倍感自豪。“我打算继续在中国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样的成就令人震撼!”保克非常关注中国在空天领域的发展,也很关心巴中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双方的潜在合作领域包括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航天员选拔训练及飞行、载人航天科学应用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他表示,希望未来为两国密切在该领域的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华学习期间,保克去过不少地方,他与记者畅谈了去年6月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去了陕西延安。除了在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外,保克还与其他外籍青年一同来到了位于安塞区高桥镇的南沟村,亲身感受脱贫攻坚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村里过去出行困难,通信信号差,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收入。”听着村民讲述曾经深受贫困之苦的历史,再看看眼前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村庄新貌,保克非常感慨,“当地党组织,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在脱贫工作中辛勤付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时隔一年,保克依然对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的事迹记忆犹新。在张润生的带领下,南沟村发扬创新精神,开启了村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将贫困户的土地统一进行流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村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南沟村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保克看来,这些发展经验对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基斯坦来说很有借鉴意义。“政府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改善交通条件、推广乡村旅游等举措,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减贫和发展模式。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也是在这次延安之行中,保克和其他外籍青年还参观了“国际友人在延安”图片展览。展览以400余幅珍贵照片,再现了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150多位国际友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工作生活的情景。“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当时搭建起延安与世界的友谊之桥。而当今世界更需要我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应对全球性挑战。”保克说,他希望与更多中国青年朋友增进沟通交流、互学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苏丹青年陈晴空——

“做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

本报记者  苏  航

安瓦尔·哈迪·西迪格来自苏丹,她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做陈晴空。提起中国,她说:“我们一家都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陈晴空的家乡在距离首都喀土穆300公里的迈达尼市,她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曾在当地的一家中资棉花加工厂工作,与中国同事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在中国政府援助的诊所接受过治疗。“这些经历使得母亲一直对中国人民有着很好的印象,也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她经常跟我说起一些与中国相关的故事。”陈晴空说,母亲的讲述在她心中播下了向往中国的种子,她希望有一天可以去中国看看,去认识更多友好的中国朋友,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带着这份向往,陈晴空选择在大学期间就读中文专业。2013年,她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她沉浸于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老师和同学的勤奋努力对我的影响很大。”陈晴空笑着说,与他们相处,自己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在学习中讲究方式方法和效率,眼界也随之更加开阔,“在中国的学习经历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毕业后,陈晴空返回苏丹,进入在苏中企工作,还曾担任苏丹中资矿业协会秘书长。这段经历令她切实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重要性。“中国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给苏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苏丹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农业、矿产、石油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中企的投资也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较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我们当地员工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陈晴空说。

身在苏丹,她依然对中国保持着关注。“无论是令人惊叹的中国发展速度,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摆脱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同样让陈晴空印象深刻。疫情发生后,中国迅速反应,举国同心,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行动令世界钦佩。“不仅如此,中国还通过援助抗疫物资、捐赠医疗设备、派遣医疗队等方式与包括苏丹在内的许多国家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最近,陈晴空计划自主创业,与中国朋友合作开展进出口贸易,向中国市场推介苏丹商品,也把中国的商品引进苏丹。她对本报记者表示,“我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

美国青年伍淡然——

“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互鉴”

本报记者  刘军国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25岁的美国小伙子迪伦·奥斯汀·沃克对此深有感触。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最近,他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取得了国际政治硕士学位。

5岁时,沃克就开始在家乡马萨诸塞州当地的周末中文学校学习中文。随着逐渐长大,他对中国的兴趣越发浓厚。2016年,他来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在这里,他有了一个中文名字——伍淡然。

留学期间,伍淡然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这让他不仅对中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活力,有着能够长期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伍淡然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伍淡然看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是最早对外援助医疗物资和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的国家之一,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推动了各国共同抗疫。”他还用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向美国的家人和朋友们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

伍淡然十分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这一理念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共同挑战的“人间正道”。

“我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些什么?”这是伍淡然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作为一名青年,应当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人生价值。“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各国青年可以充分利用留学、旅游、就业等方式,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互鉴。”

他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在开幕式上,各代表团的‘小雪花’汇集在一起,最后共同构成了一片‘大雪花’,象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也讲述着从‘我’到‘我们’的故事,传递着‘一起向未来’的团结智慧。”

美中关系的发展和走向,是伍淡然一直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能和更多的两国青年一道,为改善和发展美中关系注入新活力。”在华留学期间,伍淡然很喜欢与身边的中国同学交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国年轻人都非常努力,这令我非常钦佩。他们很关注国家的发展,视野开阔,善于学习,努力为中国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是中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伍淡然表示,希望更多的国际友人可以通过这次重大会议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民主新形态。

摩洛哥青年何晓娜——

“一生难忘的记忆”

本报记者  白紫微

“从农业转型到工业发展,从电商到教育,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凸显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

今年2月,摩洛哥主流期刊《挑战者周刊》发表题为《一名摩洛哥青年眼中的中国脱贫攻坚实践》文章,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减贫成就。文章的作者是哈纳内·塔米克,一名正在武汉大学攻读电子商务博士学位的摩洛哥姑娘。在中国,她更喜欢被称呼中文名——何晓娜。

留学期间,何晓娜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下访问山西吕梁兴县,走进农民家中、扶贫生产车间,近距离了解这里的脱贫攻坚实践。当地的电商扶贫举措吸引了她的注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经过精心分拣、深度加工、创意包装,价格翻了一倍。村民们利用互联网零售商和直播平台销售这些农产品,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能。”在何晓娜看来,中国政府大力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组织电商培训,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工具。这次走访期间,围绕如何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扶贫电子商务站、进一步培养电商人才等话题,何晓娜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百闻不如一见。留学中国让我对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再止于想象。我为见证了中国的蓬勃发展感到自豪,也为不虚此行、收获颇丰而无比骄傲。”在中国生活8年来,何晓娜对脚下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一个普通的武汉清晨让何晓娜印象深刻。天空刚刚出现一抹鱼肚白,街头已经有了步履匆匆的行路者,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出租车奔驰在大街小巷,小吃店里热腾腾的粉面已经出锅……“我被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拼搏深深打动,正是这些普通劳动者创造了中国的发展奇迹。”她认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实属不易,也绝非巧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连续性,营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何晓娜选择留下同中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她捐赠了自己积攒的5000元人民币,并用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这段与中国人民共同抗疫的经历,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何晓娜动情地说。

青年是中非友好事业的未来。何晓娜是非洲—中国青年领袖协会的成员,该协会经常举办有关中非科技、商业等主题的网络研讨会,为青年交流搭建平台。何晓娜每周都会为该协会撰写关于非中合作的文章。“我衷心希望,非洲各国青年充分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在未来成为非洲减贫事业的主力军,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延续非中人民世代友好。”何晓娜说。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3日 07 版)

(责编:袁勃、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