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低碳发展中国方案 展现气候治理大国担当
——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与会专家解读“双碳”目标
在近日太和智库举办的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上,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成为关注点(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国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又将为全球做出怎样的贡献?在人民网专访中,与会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
低碳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认为,提出“双碳”目标是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符合世界人民保护地球家园的共同愿望。
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侯佳儒指出,“双碳”目标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基本抓手。努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全面转变工业革命所奠定的、以化石能源为驱动力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意味着经济社会物质基础的本质变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副所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董战峰指出,从国家战略层面布局实现“双碳”目标,对中国企业而言,不仅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也有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企业形象。
攻坚克难 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孙天印表示,中国目前还处在经济相对高速发展、能源投入对经济影响较大的阶段。如何既保证发展步伐、又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从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目前,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在内的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董战峰指出,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发达国家预留的过渡时间一般在40年到70年之间;相较之下,中国设定的30年过渡期远远短于发达国家。
董战峰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依然艰巨。在产业结构方面,高能耗产业如钢铁、火电、化工、建材等在全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需降低,推进能源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促使更多的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从公路运输转到铁路、水路运输上来。在技术结构方面,实现“双碳”目标急需创新性、甚至是颠覆性的技术支撑。在政策上,要加快建立健全“双碳”方面的立法和标准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统筹 协同推进中国减碳方案
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已密集出台大量政策。采访中,与会专家从顶层设计角度对已出台的政策特点进行了总结。
董战峰认为,统筹协同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基调之一。中国需要不断健全优化政策体系,综合利用包括市场经济在内的多种手段,努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侯佳儒则用四个“全”来概括目前“双碳”政策的特点:“全盘规划”“全员到位”“全程管控”“全面开花”。
侯佳儒认为,“全盘规划”体现在国家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长期、全面、整体性的规划,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而非将其局限于某一部门。
“全员到位”表现在自习近平主席提出“双碳”目标后,国家各部委全方面启动,从各自的角度推出部委层面的顶层设计。
“全程管控”指由于从碳排放到碳减排涉及工业生产的整个产品链,国家为实现“双碳”目标,全方位地管控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全面开花”体现在全社会共同行动,政府各部门全方位、持续性出台政策,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努力。
人人有责 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李俊峰认为,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转变能源系统和经济增长方式,也需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侯佳儒进一步指出,低碳不仅是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是未来文明社会的核心特征。在不远的将来,低碳将成为衡量文明水平的标准之一。
侯佳儒认为,努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公众加快转变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他特别提出,“衣”“食”“住”“行”都要向绿色方向努力:服装消费,要树立低碳环保理念;提倡科学饮食,杜绝铺张浪费;大力发展低碳住宅,使用清洁能源供电;转变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国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做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谈到上述庄严承诺的国际影响,受访专家均表示,“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真正做到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李俊峰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双碳”目标,向世界表明中国贯彻落实《巴黎协定》的决心,稳住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局;中国向低碳发展转型的方案,更是为全球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着重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成本较低的能源转型之路。另外,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能力,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了装备保障。
侯佳儒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中国在全球减排中的贡献:“担当”“表率”“引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率先担责,其示范性作用有助于引领全球气候秩序,构建未来全球气候谈判的发展方向。
董战峰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做出庄严承诺,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促进体制机制的交流互鉴;有助于推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助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南南合作,在全球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