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学好中文,和中国朋友们打成一片”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3年10月28日11:06

第三届江苏杯大学生中文演讲比赛10月27日在华盛顿举行。图为部分获奖选手与嘉宾合影。本报驻美国记者  吴成良摄
第三届江苏杯大学生中文演讲比赛10月27日在华盛顿举行。图为部分获奖选手与嘉宾合影。本报驻美国记者  吴成良摄
下一页

人民网华盛顿10月27日电 (记者 吴成良)第三届江苏杯大学生中文演讲比赛10月27日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乔治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文理学院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主办。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及周边六所大学的16名选手参加了当天的决赛。经备稿演讲和问答两个环节的角逐,各参赛选手分获金、银、铜奖。

“我从初一开始学习中文,从此,我的人生出现了自出生以来最大的变化。”乔治华盛顿大学中文专业学生马克·谢弗妙语连珠,与大家分享着学习中文的故事。这位中文名叫舒民可、学习中文学到“浑然忘我”的大一学生最终摘得了大赛的冠军。与其他参赛者几乎都有到中国学习的经历不同,谢弗的中文是在美国学会的。他告诉记者,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学习中文,他找在美国的华侨华人练中文,看莫言的小说,也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从没去过中国,是谢弗心中的一大缺憾。拿到金奖后,他兴奋地规划起了去中国的留学生涯。与另两位金奖得主一道,他获得了到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的全额奖学金。

据悉,除获得金奖的3名学生获奖学金外,4名银奖得主将获邀赴江苏游学8至10天,9名铜奖获得者则获得在南京大学四周暑期中文学习的奖学金或一个学期的半额奖学金。

这是继2011及2012年成功举办两届之后,有关单位再度联手举办中文演讲比赛。随着江苏杯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美国大学生报名更加踊跃。入围决赛的16名选手是从28名预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记者看到,不少选手是全家总动员,父母或亲友团陪同参赛。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程爱民告诉记者,除了在华盛顿举办,大赛还将在美国亚特兰大和英国举行。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秘书长张焕发表示,举办该比赛,目的是鼓励美国青年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走进江苏”。他表示,大赛也为中文学习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参赛选手们学习中文时间有长有短,水平略有差异,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中国迷。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科里·卡兹说,当初决定学中文,是想到以后会有很多机会吃中国菜,而现在,主修国际关系和中文的他,立志要改善中美关系。卡兹理解“本”和“末”的涵义,认为美中关系之本在于增加两国人民相互了解。

“学习中文,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见识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乔治城大学计算机专业克里斯托弗·温学习中文仅两年,今年夏天在中国游学三个月的经历,成为他“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弗吉尼亚大学的萨缪尔·格鲁伯以流利的中文摘得大赛金奖。他曾在云南乘公交车,到一个小村庄,夜宿村民家,“体验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好”。他也曾在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体验中国式约会,在云南的公园里与老人喝普洱茶,听他们讲述50年代的生活故事。“没有掌握中文,就无法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真实意见和真情实感。”格鲁伯如此解释学习中文的动力。即将毕业的他,正在申请参加“美丽中国”中美联合支教项目,打算到中国贫困地区教英语。

通过学习中文“和中国朋友们打成一片”的还有申瑛湜。他是韩国人,在乔治城大学留学。初二时申瑛湜曾到中国留学一年,“在热情善良的中国老师和同学帮助下,很愉快地就学会了汉语”。他的志向是,将来为发展韩中美关系而做出贡献。

第三名金奖得主约翰逊·韦恩斯坦在弗吉尼亚大学学习生物和哲学,父母开中医诊所。韦恩斯坦对中医中药很感兴趣,会拔罐、刮痧,也痴迷于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有深刻领悟。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要学习中文。”获得铜奖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学生罗伯特·格林总结说,学习中文要有耐心,一字一字地学,就像爬南京中山陵的台阶,要一步一步地爬。他表示,盼望有一天能登上学习中文的顶峰,那时,一定会看到非常美丽的世界。

(责编:贾文婷、苏楠)

 最新留言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新闻排行榜

  1. 1外交部谈护照含金量:4个互免签…
  2. 2捕捉北极熊起床一刻 伸懒腰打哈…
  3. 3组图:柳岩大鹏登东方卫视春晚 …
  4. 4气象台:大年初三开始冷空气爆发…
  5. 5央视春晚最后彩排 曝庾澄庆李敏…
  6. 6李湘一家三口赴美过年 小胖妞王…
  7. 7河南林州摔婴民警获刑3年 当庭…
  8. 8播报:马年春晚节目单发布蔡明打…
  9. 9济南惊现神马地形图 网友热捧称…
  10. 10中央领导同志看望老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