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
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上海亚信峰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四大内核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刘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以其“总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与当代系统科学的系统思维,更重要的是落实了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善良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和当代政治的民主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为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俭:今天,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和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在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上,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的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搞不好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国家层面上,我们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成立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它与我们过去一直所说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有了重要区别:这次设立的小组层级更高,上升到了中央。“小组”由习近平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担任副组长,这是把整个网络安全和相关的内容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以及整个信息化融为一体来考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傅小强:中国面临的恐怖威胁升级,进入常态化反恐的深水区,这也是中国发展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中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反恐问题,4月25日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讨论了反恐问题,习主席还就反恐政策发表重要讲话。可以看出,中国最高决策层已充分认识这场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并将反恐上升到关系人民安全、国家稳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全国上下对此已有充分共识,并作好相应的斗争准备。谁搞恐怖活动,谁支持恐怖活动,就是与全中国人民为敌,就是与整个中华民族为敌。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一年多来,我国的暴力恐怖活动规模和频度都明显增加,尽管也有一些具体原因,但总体来讲,它是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加强活动的一个表现。根据美国国务院近期发布的《2013年度反恐国别报告》, 2013年全球恐怖威胁发展迅猛,恐怖袭击事件较2012年增加了近一半,全世界大约发生了9707起恐怖袭击,造成17800人死亡。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在面对恐怖主义威胁时要想独善其身都是不可能的。我国的恐怖主义活动与境外联系增加。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恐怖分子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直接从国外获取从事极端-恐怖活动的宣传品、教材,用作自身意识形态宣传和行动的资源;第二,与境外同类人员的直接交流。已发现多名在境外参加过极端-恐怖活动的人员回到国内。新时代新形势不仅呼唤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工作思路与机制路径,是新时期下的“新国家安全观”,将会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构筑更为坚固的安全屏障。
国家主席习近平
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上海亚信峰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四大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
5月21日亚信峰会会场。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习总书记的新国家安全观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倡导新亚洲安全观。安全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求同存异。以邻为壑,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习总书记曾言,“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亚洲国家是个大家庭,其兴与衰、安与危、治与乱,攸关所有国家的命运,攸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只有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才能实现亚洲的长治久安。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