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斯坦与中国:文化的对话
茶与茶楼
拉希德·阿利莫夫 翻译 吴喜菊 |
2010年03月09日11:1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而茶不仅仅是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还是天朝之国宾客们的最爱。茶在任何场合都伴随着您:正式会见和朋友聚会,在商场和理发店,公园和健身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作为中医和烹饪各种美食的辅料等等。
茶在中国不单纯是世世代代传统的贡品,或是解渴的饮品,茶反映着千百年形成的、丰富的中国文化。
据说,曾几何时,“为了颂扬茶”,中国建起了不是简单的茶楼或茶馆,而是茶室和宫殿。而且,最初都建在市里风景如画的地方,当然,光顾的也都是中国的贵族人士。茶宫的主人用精美特制的茶具向客人们奉上最爱喝的茶水,还邀请知名歌舞演员、诗人和朗诵家,和着音乐助兴。为此,每个茶楼里都设有舞台。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型的茶楼逐渐被中国大公司办公楼里、五星宾馆里或豪华餐厅里舒适的小茶室所取代。但是,在北京,即使在今天,尽管餐馆鳞次栉比,还是能找到这样的“茶楼”,可以进去看看,沉浸在过去的时代里——那时,这一有益健康的饮品曾是悠闲地消磨时光的不二标志,有着严格的礼仪和泡茶、上茶的规矩。观看专业人士的“茶道表演”不仅是一种极大的美的享受,而且能够领略茶文化的历史。
相传,茶道礼仪的“制定者”是老子,他为其赋予了哲学及心理学的寓意。宋朝皇帝宋徽宗在专著《大观茶论》里详细描写了茶道的礼仪。现代人精心保存着流传至今的古代诗人的专著和作品,诗人们写出热情洋溢的颂歌和抒情叙事诗来赞颂这一健康饮品,歌颂它的神奇功效。自七、八世纪起,无论中国人身在何处,茶文化都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展现着人类热情、善良、慷慨大方的品质。
如果说中国被公认为茶的故乡,那么塔吉克斯坦就可以大胆地称自己为“恰哈那”(“茶楼”)的故乡。比如,杜尚别市中心离政府办公大楼几十米之遥,有一座接待贵宾的茶楼,叫“洛哈特”(“休闲”) 茶楼。这是一座气势辉煌的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全国各地及外国喜欢饮茶、喜欢各式各样塔吉克民族餐的宾客。秘诀很简单:塔吉克建筑师们无论对茶楼的整体布局,还是每个细节,都设计独特、装潢考究,赋予这座非同寻常的茶楼祥和典雅的特殊氛围。而用附近山泉的雪水泡制的清茶定会使您头脑清晰、行动敏捷、充满信心并拥有我们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乐观开朗。
塔吉克斯坦的茶楼还是一个躲避灼人阳光的好地方。因为我国的茶楼通常都建在百年参天大树遮蔽的荫凉之处。塔吉克斯坦大小城市及乡村的居民经常聚在心爱的茶楼里,每个茶楼都情调各异,风格独特,堪称艺术作品,民族建筑杰作。艺术装饰品、木雕,令人惊羡、独一无二的壁画把茶楼变成了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作品,人们可以坐在精美的毡子上,手拿茶碗,品着香喷喷的绿茶,欣赏这些作品。塔吉克茶楼的整个氛围很适于交流。哪怕您到这儿来不是为了喝茶,比如说,仅仅是倚在软软的靠垫上歇歇脚,同朋友们聊聊天,躲避一下城市的喧嚣或者躲在茶楼的角落里听音乐放松放松……任何时候您都能得到真正的享受与休闲。
茶楼还成为了塔吉克斯坦的输出产品。例如,在奥地利的克拉根福市(欧洲第一座!)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杜艾尔市(美洲大陆唯一的一座!),塔吉克工匠们建起的茶楼不仅成为了塔吉克斯坦独特文化的名片、重要的旅游景点并极受欢迎,就连当地人也不由得引以为荣。在大型的国际博览会——包括世博会——上,塔吉克斯坦国家馆内通常会辟出专区,搭建茶楼。参观者可以边品香茗,边悠闲地洽谈今后合作项目的细节、了解塔吉克民族的艺术和古老文化、聆听民族音乐。顺便说一句,即使在今天,茶楼里也可以欣赏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的、关于绿茶的歌曲。
茶楼还是社会的缩影,独一无二的特殊世界,这里不仅仅能品茶。过去,当地居民聚在茶楼,与游客、商人和学者交流,了解外地别国的风土人情,讨论新闻并解决眼下的事务。现在,这里不会发生打架斗殴,听不到污言秽语,而且,在茶楼举办婚礼或者大宴亲朋则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尽管当今时代的人们来茶楼时经常带着个人电脑或移动电话,但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一般。客人们没有匆忙的神色,谈话时都压低声音,以免打扰到邻座。祥和的氛围使人的心灵得到安宁。只有在茶楼里才真正展现塔吉克人的性格与文化、良好的饮茶民族传统和热情好客。比如,斟茶的人一定会把第一杯茶留给自己,而第二杯茶献给在座最受尊敬的人——通常是长者。如果主人给你斟茶时斟了满满的一杯,那你就明白:会客时间该结束了。实质上茶不仅仅是生命与健康的天然长命水,而且还是外交礼节的一种独特方式。
中国是茶的故乡。远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的香茗就充当了各国人民、各洲、各文化之间独特纽带的角色。在塔吉克斯坦就有许多“碧绿饮品”的鉴赏家,他们创作颂扬茶的音乐作品、写诗、唱歌、建起宏伟的高楼大厦。有朝一日,这样的茶楼定会出现在茶的故乡——天朝之国里。
茶在中国不单纯是世世代代传统的贡品,或是解渴的饮品,茶反映着千百年形成的、丰富的中国文化。
据说,曾几何时,“为了颂扬茶”,中国建起了不是简单的茶楼或茶馆,而是茶室和宫殿。而且,最初都建在市里风景如画的地方,当然,光顾的也都是中国的贵族人士。茶宫的主人用精美特制的茶具向客人们奉上最爱喝的茶水,还邀请知名歌舞演员、诗人和朗诵家,和着音乐助兴。为此,每个茶楼里都设有舞台。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型的茶楼逐渐被中国大公司办公楼里、五星宾馆里或豪华餐厅里舒适的小茶室所取代。但是,在北京,即使在今天,尽管餐馆鳞次栉比,还是能找到这样的“茶楼”,可以进去看看,沉浸在过去的时代里——那时,这一有益健康的饮品曾是悠闲地消磨时光的不二标志,有着严格的礼仪和泡茶、上茶的规矩。观看专业人士的“茶道表演”不仅是一种极大的美的享受,而且能够领略茶文化的历史。
相传,茶道礼仪的“制定者”是老子,他为其赋予了哲学及心理学的寓意。宋朝皇帝宋徽宗在专著《大观茶论》里详细描写了茶道的礼仪。现代人精心保存着流传至今的古代诗人的专著和作品,诗人们写出热情洋溢的颂歌和抒情叙事诗来赞颂这一健康饮品,歌颂它的神奇功效。自七、八世纪起,无论中国人身在何处,茶文化都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展现着人类热情、善良、慷慨大方的品质。
如果说中国被公认为茶的故乡,那么塔吉克斯坦就可以大胆地称自己为“恰哈那”(“茶楼”)的故乡。比如,杜尚别市中心离政府办公大楼几十米之遥,有一座接待贵宾的茶楼,叫“洛哈特”(“休闲”) 茶楼。这是一座气势辉煌的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全国各地及外国喜欢饮茶、喜欢各式各样塔吉克民族餐的宾客。秘诀很简单:塔吉克建筑师们无论对茶楼的整体布局,还是每个细节,都设计独特、装潢考究,赋予这座非同寻常的茶楼祥和典雅的特殊氛围。而用附近山泉的雪水泡制的清茶定会使您头脑清晰、行动敏捷、充满信心并拥有我们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乐观开朗。
塔吉克斯坦的茶楼还是一个躲避灼人阳光的好地方。因为我国的茶楼通常都建在百年参天大树遮蔽的荫凉之处。塔吉克斯坦大小城市及乡村的居民经常聚在心爱的茶楼里,每个茶楼都情调各异,风格独特,堪称艺术作品,民族建筑杰作。艺术装饰品、木雕,令人惊羡、独一无二的壁画把茶楼变成了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作品,人们可以坐在精美的毡子上,手拿茶碗,品着香喷喷的绿茶,欣赏这些作品。塔吉克茶楼的整个氛围很适于交流。哪怕您到这儿来不是为了喝茶,比如说,仅仅是倚在软软的靠垫上歇歇脚,同朋友们聊聊天,躲避一下城市的喧嚣或者躲在茶楼的角落里听音乐放松放松……任何时候您都能得到真正的享受与休闲。
茶楼还成为了塔吉克斯坦的输出产品。例如,在奥地利的克拉根福市(欧洲第一座!)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杜艾尔市(美洲大陆唯一的一座!),塔吉克工匠们建起的茶楼不仅成为了塔吉克斯坦独特文化的名片、重要的旅游景点并极受欢迎,就连当地人也不由得引以为荣。在大型的国际博览会——包括世博会——上,塔吉克斯坦国家馆内通常会辟出专区,搭建茶楼。参观者可以边品香茗,边悠闲地洽谈今后合作项目的细节、了解塔吉克民族的艺术和古老文化、聆听民族音乐。顺便说一句,即使在今天,茶楼里也可以欣赏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的、关于绿茶的歌曲。
茶楼还是社会的缩影,独一无二的特殊世界,这里不仅仅能品茶。过去,当地居民聚在茶楼,与游客、商人和学者交流,了解外地别国的风土人情,讨论新闻并解决眼下的事务。现在,这里不会发生打架斗殴,听不到污言秽语,而且,在茶楼举办婚礼或者大宴亲朋则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尽管当今时代的人们来茶楼时经常带着个人电脑或移动电话,但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一般。客人们没有匆忙的神色,谈话时都压低声音,以免打扰到邻座。祥和的氛围使人的心灵得到安宁。只有在茶楼里才真正展现塔吉克人的性格与文化、良好的饮茶民族传统和热情好客。比如,斟茶的人一定会把第一杯茶留给自己,而第二杯茶献给在座最受尊敬的人——通常是长者。如果主人给你斟茶时斟了满满的一杯,那你就明白:会客时间该结束了。实质上茶不仅仅是生命与健康的天然长命水,而且还是外交礼节的一种独特方式。
中国是茶的故乡。远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的香茗就充当了各国人民、各洲、各文化之间独特纽带的角色。在塔吉克斯坦就有许多“碧绿饮品”的鉴赏家,他们创作颂扬茶的音乐作品、写诗、唱歌、建起宏伟的高楼大厦。有朝一日,这样的茶楼定会出现在茶的故乡——天朝之国里。
![]() |
杜尚别市“洛哈特”(“休闲”) 茶楼 |
![]() |
艳丽。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杜艾尔市茶楼的天花板。 |
![]() |
茶楼——“宇宙的中心”。雕花木柱——真正的艺术作品。 |
(责编:李镭) |
相关专题 |
· 2010年塔吉克斯坦和中国:文化的对话 |
|
|
小编推荐 |
·低碳转型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必需 ·应对气候变化与抗击饥饿应齐头并进 ·中非论坛峰会在即 中企回馈非洲获赞 ·英国《金融时报》:多家国际环境机构称中国空气质量正在改善 ·推动中非关系实现新的跨越 |
深度报道 |
|||
|
|
||
·低碳转型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必需 ·应对气候变化与抗击饥饿应齐头并进 ·中非论坛峰会在即 中企回馈非洲获赞 ·英国《金融时报》:多家国际环境机构称中国空气质量正在改善 ·推动中非关系实现新的跨越 |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
无线·手机媒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