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马合作结出“智慧果”:AI赋能榴莲产业

人民网记者 李娜 简承渊 杨春燕 刘宁 刘洁妍 覃心 武妍虹
2025年11月28日14:27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午后的阳光穿过榴莲树叶,马来西亚彭亨州的一个榴莲园里,一场属于榴莲产业的技术赋能正在悄然进行。

来自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的张盈谦教授正站在一棵结满果实的榴莲树下,用手机对着树冠拍照。照片上传系统后,短短三秒钟,屏幕上就准确显示出了果实数量。

图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张盈谦教授(左一)正在测试榴莲AI自动果实报数系统。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图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张盈谦教授(左一)正在测试榴莲AI自动果实报数系统。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榴莲产业的研究落地主要有两个方向,”张盈谦介绍,“一是通过拍照和CV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榴莲果实数量,二是设计了榴莲GPT大语言模型,支持泰文、马来文、英文、中文四种语言。”

图为张盈谦团队开发的榴莲AI自动果实报数系统演示界面。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图为张盈谦团队开发的榴莲AI自动果实报数系统演示界面。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这对榴莲产业有多少帮助?“一棵结300粒果实的榴莲树,工人计数效率从原来的300秒提升到3秒,提升了近百倍。” 张盈谦补充,这套系统还能在榴莲未完全成熟时预测产量,帮助种植户提前制定销售计划。

图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张盈谦教授(右一)及其团队成员郑席明(右二)、郎秋雨(左二)、陈善勇(左一)。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图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张盈谦教授(右一)及其团队成员郑席明(右二)、郎秋雨(左二)、陈善勇(左一)。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榴莲园的智能化升级恰逢其时。去年,马来西亚鲜食榴莲开始出口中国,面对快速增长的中国订单,本地榴莲种植面积持续扩大,AI技术有助于节省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这个位于彭亨州的榴莲园,从一个集种植、休闲与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展示园,正转变为AI赋能传统种植业的示范窗口。榴莲园负责人陈明珊表示:“种植业是经验主导的传统产业,单凭经验难以实现规模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榴莲的生长态势,可以更有效地帮助管理榴莲园和榴莲种植。”

图为榴莲园工作人员在树干上系缓冲绳,防止成熟榴莲果实压断枝干。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图为榴莲园工作人员在树干上系缓冲绳,防止成熟榴莲果实压断枝干。人民网记者 刘宁摄

最令他感到兴奋的,还有榴莲GPT项目。“这个系统整合了各国的文献、数据以及种植经验,让新手都能轻松掌握榴莲种植技术,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人员都能从中受益。”

这一合作项目也是中马教育合作开花结果的缩影。研发团队汇集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多个学科的中马两国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国学生郑席明主要负责构建榴莲智慧识别系统的前后端,人工智能专业的郎秋雨则负责知识库构建和AI大模型部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善勇来自马来西亚,他的梦想是在马来西亚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技术。

AI技术的引入,为提高榴莲产业全链条效率提供了重要契机。“未来,可以把榴莲的整体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张盈谦说。

“马来西亚榴莲自然成熟脱落,最佳食用期短。如果未来能缩短物流周期,就能让更多国际消费者品尝到新鲜榴莲。”陈明珊对产业前景充满期待。

马来西亚的榴莲种植者拥有丰富的榴莲种植经验,在中国技术的加持下,不断提升榴莲产量和质量,能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中国在AI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也为马来西亚榴莲种植的产业化、智能化注入全新动能。在合作团队看来,这项技术合作,正是中马两国以智慧与友谊共同培育出的 “智慧果实”。

(责编:贾文婷、张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