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诗意与澄明的思想
——白俄罗斯诗人杨卡·库帕拉作品赏析
明斯克城市景观。 |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景色旖旎、建筑恢弘。坐落于斯维斯洛奇河畔的杨卡·库帕拉国家文学博物馆,是白俄罗斯著名诗人、剧作家和翻译家杨卡·库帕拉的故居,也是明斯克的一张“文化名片”。
库帕拉是20世纪白俄罗斯新文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复兴的先知”和“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凝聚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抒情传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校园内,由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库帕拉像,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瞻仰。在白俄罗斯国立模范剧院,每年戏剧季的开幕演出都是库帕拉的喜剧作品《巴普林卡》,也足见这位文学家在白俄罗斯民众心中的重要位置。
于苦难中释放文学力量
库帕拉于1882年出生于明斯克省的一个佃农家庭。童年时的他,受热爱音乐与文学的母亲影响,不仅学会了演奏小提琴和东斯拉夫民间乐器扎列卡,对历史悠久的民间口头文学、基辅罗斯文学等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大量阅读白俄罗斯作家杜宁—马尔钦凯维奇、博古舍维奇和波兰诗人斯洛瓦茨基、密茨凯维奇等人的作品。
库帕拉曾在诗歌中这样回忆当地民众在节日期间采摘凤尾草的场景:“去采摘那种命运的野草吧”“在黑暗的森林里,在清洁的田地上”“用热情的眼泪——宝石似的眼泪!等待着它开花结果——那幸福来临,从清晨直到黄昏”。诗作寥寥数句,描绘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盼望,即使物质生活贫瘠,也不能遮蔽人民对高尚精神的追求。
1902年,库帕拉家中遭遇不幸。父亲突然离世,病魔又带走了3位兄妹。痛失至亲的悲伤与疾苦,使库帕拉肩负起家庭的重担,饱尝人世间的漂泊与艰难。他先后从事过家庭教师、法庭文书、林区工人、店员、杂役等工作,底层生活的历练促使他思考白俄罗斯人民的苦难与出路。
1905年,库帕拉在《西北边区》报纸上发表的诗歌《庄稼汉》是其文学创作的起点。1907年,他在诗歌《是谁在哪儿走着?》中勾勒出沿着沼泽和森林前行的白俄罗斯民众形象,并大声疾呼:“是什么他们搁在瘦削的双肩上,是什么他们举在瘦削的两手上?——是他们所遭受的不平”“是谁唤醒了他们的梦?——是苦痛,是贫困”,结尾则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现在他们究竟需要什么,这些永世被压迫的瞎了和聋了的人们?——是想被称为人”。
库帕拉的诗歌主题多样、激越昂扬。在《牧笛》《古斯里琴手》等早期诗集中,他强烈谴责沙皇专制制度,颂扬人民的价值与力量。面对分崩离析的社会和残酷不公的现实,库帕拉召唤所有人民坚毅而果决地奋起反抗,奔赴革命性的未来:“要勇敢!……要把巨大的桎梏打断!自己前进,还要把别人召唤!/要勇敢!……不要听信他人的谎言,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敢!/要勇敢,虽然敌人在给我们做锁链,团结起来的战士会把枷锁打成碎片!/要勇敢,像风,像自己的意志!要知道,勇者不怕重担和黑暗!/要勇敢,像刮倒橡树的暴风!要做掌握自己命运的好汉!”
库帕拉的创作真实反映了当时白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争取美好未来、实现国家独立的强烈民族意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1922年,库帕拉与雅库布·科拉斯等人共同创办了白俄罗斯文学院及《火焰》杂志,为白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革命中迸发民族精神
“我的整个思想、我的梦/连同我那嘹亮的歌……/全都跟它在一起啊/它,就是我亲爱的祖国”……库帕拉的诗歌充盈着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质朴自然,立意深远。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焰进一步点燃了诗人的创作激情,为自由而奋斗、为理想而坚持成为其诗歌主旨。在《兴起》《为了祖国》等作品中,库帕拉激情澎湃地向年轻人大声疾呼:“伟大的十月震撼了整个世界/旧的世界在无力地颤抖摇摆/那些曾经在枷锁中受过磨难的人/现在把被束缚住的翅膀伸展开来。”
在《遗产》《尚未命名》《致雏鹰》等诗作中,作者热情地歌颂十月革命后白俄罗斯人民崭新的生活状态与美好希冀:“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是勇敢走出迷雾/拥抱自由的时候了/白俄罗斯人民。”新的一代必须在泥泞和尘土中前行,“从光荣、勇敢和伟大的气魄中成长起来”,因为“革命就正是这样/把自己的伟大法则创造出来”,工厂的汽笛、集体农庄的土地、浓密的丛林、边防军的哨岗构筑起白俄罗斯现代性的蓝图,社会的未来需要青年人的勇气与担当……库帕拉的诗歌给予人们力量与信心,鼓舞着他们建设新国家、争取新生活、追求新价值。
与此同时,库帕拉投身民族复兴时期的白俄罗斯教育活动,创办了第一份白俄罗斯语报刊《我们的土地》。他时刻关注白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发展,在出版公司任职期间,编辑了白俄罗斯文学经典——波格丹诺维奇的诗集《花环》和年轻诗人布伊罗的《山丘之花》文集。他还潜心翻译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从波兰语、俄语、乌克兰语、法语和德语文学中择取36名作家的92篇作品进行译介,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等人的作品就是借由库帕拉的翻译在白俄罗斯广为传诵。
库帕拉在白俄罗斯戏剧舞台上也功勋卓著,其作品具有强大的反省力量。喜剧《巴普林卡》塑造了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社会心理剧《破巢》反映了人们失去家园与土地的悲伤,也充满了追寻个人幸福与希望的梦想。在戏剧创作领域,库帕拉总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更新中探索白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丰富性。
1942年6月28日,这位纯真而坚毅的诗人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安息于他深爱的故土——正是这片广袤而深邃的土地孕育出他所有的文学创造。“在河岸上,朝霞的时分/一株雪球树开着花”。库帕拉所经历的挫折与苦难、他的文字与智慧,已凝结成深刻的诗意与澄明的思想,成为白俄罗斯民族永恒不朽的文化印记。
(作者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5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