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王建国:“秦风汉韵传古今,宜居宜业宜生活”

2022年08月13日15:0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8月9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西安举行。本次论坛以“聚焦全球发展 深化互联互通”为主题,由人民日报社与陕西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0多位中外媒体代表以现场或视频、书面发言方式参加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部分国企、民企负责人等参加论坛。记者采访了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建国。

记者:秦汉新城以历史朝代命名,充满历史厚重感。您可否为我们介绍秦汉新城的概况呢?

王建国:“秦时明月汉时关”,作为全国首创的以历史朝代命名的新城,秦汉新城不仅是西咸新区的几何中心,更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城市会客厅。

秦汉新城总规划面积302平方公里(直管区180平方公里),人口13.09万。区位和资源条件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共有直接管理的不可移动文物点82处,帝王陵、古遗址星罗棋布,共同镌刻了璀璨的秦汉历史文化名片。二是生态环境优美。渭河穿于南,泾河绕于北,五陵原横贯东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70%。三是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北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临西安高铁北客站,机场高速、福银高速、包茂高速穿城而过,地铁14号线横穿渭河北岸,10分钟内即可实现空港、陆港的快速通达。

回首来时路,秦汉新城这片热土,见证了中华民族开启大一统伟大格局的历史进程,承载着7座西汉帝陵的“东方金字塔”群;走好脚下路,我们在这里打造着“一带一路”上的创造之都,建设着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城市CBD;展望未来路,一个肩负着“国家产业聚集高地、内陆开放高地、科技创新高地”的国家级新区将向我们走来。

记者:近期我们关注到,秦汉新城提出了打造“三个带”的发展思路,请问具体是什么内容?

王建国:秦汉新城成立10余年来,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陕考察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总要求,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扎实推进,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新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成果显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民生保障全面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兑现城市价值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聚焦全市九个方面重点任务,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西咸新区整体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战略性出发,高处着眼、实处着力,提出了全力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贯穿南北的战新产业带、横跨东西的秦创原?渭河科创带”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历史人文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创造之城,重新定义“西安都市圈跨渭核心区”。

一是激发“闯”的精神、深耕厚植这片文明的沃土,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陕西工作“五个扎实”特别是“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老秦人的“拧劲儿”,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整体策划、点状突破、横向延展、串珠成链,加快推进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汉文化博物院、帝陵遗址群特色旅游廊道等项目,打造渭北旅游产业链,延伸秦汉文化展示面,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文化集中彰显区。

二是砥砺“干”的作风,深耕厚植这片发展的乐土,打造贯穿南北的战新产业带。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稳”“六保”和稳住经济大盘等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新城特有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整合空间资源,协调发展要素,以集中布局、片区开发、园区承载为原则,聚焦周陵和塬北片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整车制造及上下游配套、人工智能、大健康等产业,打造联通西咸新区南北各功能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

三是鼓足“创”的劲头,深耕厚植这片创新的热土,打造横跨东西的渭河科创带。“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方向。我们依托渭河北岸沿线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基底、健全的产业基础,抢抓秦创原建设机遇,以科创为灵魂,实施整体连片开发战略,加速打造科技、产业、人才“聚集地”,构建连接西安和咸阳的秦创原渭河科创走廊。

我们将通过打造“三个带”,立足西安、咸阳两城资源,贯通中华两千年历史,辐射文化、产业、科创综合领域,加速构建秦汉新城未来发展的方向、支撑、骨架。

记者:我注意到“秦风汉韵”是近期媒体关注秦汉新城的高频词,您也将打造“秦汉文化带”放在了三个带的首位,能否为我们介绍下呢?

王建国:文明之美看东方,东方之韵在秦汉。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我们探索出一条兼顾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利用科技手段加持、“文化+”模式蝶变,推动秦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深化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中做好秦汉文章。

点状突破,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加快长陵、安陵邑展示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秦文化博物院、长陵博物馆布展工作,建设秦汉文化旅游商业街区,打造秦汉文化商业群落,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独特旅游体验。

横向拓展,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以秦汉国际马术中心、张裕瑞那城堡酒庄等项目为抓手,打造以“马文化”“酒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综合体,以点破面、带动示范,进一步拓展、丰富文化内涵。

串珠成链,建设秦汉文化旅游廊道。将秦汉文化博物院、西汉帝陵遗址群等文化资源贯穿起来,形成“穿越千年时空之旅”的特色文化旅游廊道,通过近距离、沉浸式体验秦汉文化,构建大西安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

记者:能为我们讲讲秦汉新城在产业发展方面,都做出了那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秦汉新城打造“战新产业带”就是围绕大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5大领域协同发力,加快打造大西安新的产业巨人。

聚焦固本强基,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发挥好空军军医大学、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紧盯高端医疗、养生保健、生命科学等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日前秦汉大健康科技产业园一期26栋7万平方米厂房全面封顶,签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25家。

聚焦添翼助飞,加快先进制造发展。围绕先进制造细分行业,持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我们重点支持的西安三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刚刚被认定为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其航空、航天、航海动力装备制造等主营代表性产品在全国排名前三,上下游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聚焦业态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发挥陕西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兰池工业产能基地等平台优势,以新能源汽车龙头项目为牵引,聚焦整车制造、核心部件生产研发、智能网联汽车等全过程,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维修、汽车金融于一体的集群式全产业链。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是我们完善汽车产业链、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项目一期已全面建成,已签约合作企业45家,26家企业已率先入园。

聚焦前瞻布局,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制造、生物医疗设备研发为主攻方向,布局重点产业配套和前沿性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应用集群。我们重点支持的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研发、生产、销售探测器级碲锌镉晶体和相关探测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陕西三毅有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铱制品加工技术处于全球领先。

聚焦科技引领,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数据存储、人工智能处理器、智能传感芯片、无人驾驶等产业,加快推动行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智能化发展。在这个领域,也有中译语通、奥卡云、中建建乐等多家企业在秦汉新城获得长足发展。比如,西安奥卡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建设完全自主可控的高端存储产业链,专注企业级存储和数据平台研发,短短几年便以60多项发明专利认证、20多项软件著作认证及优异的市场表现,成为国内分布式软件存储领域的一匹黑马。

记者: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总窗口”,请问秦汉新城在秦创原建设方面,有哪些构想和措施?

王建国: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秦汉新城高度重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众智、聚合力,坚持开放建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金”要素高效聚合。今年以来,新增新经济领域企业35家,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3家,完成全年任务的92%;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6家,新增成果转化项目10个,储备瞪羚企业3家。

下一步,我们以打造秦创原?渭河科创带为契机,以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以科创为灵魂的城市界面,构建连接西安和咸阳的秦创原渭河科创走廊。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市建设。持续加快单元规划、城市设计、整体策划、融合推动,完善商业、商务、教育等配套,打造城市新形象,推动项目聚集和人气汇聚,迅速成势、兑现价值。

坚持产城融合,加快产业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招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研究类项目,加速形成新能源汽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和加速器。

坚持服务为要,完善公共配套。围绕创新要素聚集,提供财会、法律、金融证券、风险投资等系统化配套服务,构建“空间+服务+投资+金融”的创新服务、产业服务体系。

“秦风汉韵传古今,宜居宜业宜生活”。秦汉新城这片土地底蕴深厚,13万干部群众勤劳质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秦汉新城,诚挚的欢迎各界朋友,继续关注秦汉、常来看看秦汉、共同建设秦汉,谢谢大家!

(采访组:人民日报记者 李舫、巩育华、钱一彬、孙亚慧、张武军,人民网记者 吴超)

(责编:艾雯、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