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东和他的《人民日报》情缘

【查看原图】
陈蔚东在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查阅人民日报。 李锋摄
陈蔚东在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查阅人民日报。 李锋摄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8年11月26日15:37

人民网堪培拉11月26日电(记者李锋)通常情况下,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根据所学专业寻找对口的工作,然而34年前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却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反其道而行之,他先是暗中选定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然后再前往大学挑选与之“对口”的专业,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因为《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教会了我关心国家大事

34年后,已经从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高级馆员职位上退休的陈蔚东忆起当年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竟然在亚洲部的阅览室看到了我日思夜想的《人民日报》。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能随时阅读《人民日报》,今后要到这里来工作”。

陈蔚东来自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父亲陈寿颐是位爱国的民主人士,生前曾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民革南京市副主委。1984年,陈蔚东自费前往澳大利亚留学,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国家图书馆工作,后在澳定居。

陈蔚东回忆说,10岁那年的一天,家里订阅的一份套红印刷的报纸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禁拿在手里大声读了起来。一旁的父亲见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竟然能够读报了,高兴地表扬了他几句。“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实在是太重要了,父亲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陈蔚东说,这是他对《人民日报》最初的记忆,而他与《人民日报》漫长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从此,阅读《人民日报》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看报,时常还会大声地朗读,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出国留学直至退休。

“《人民日报》教会了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天下大事。通过阅读《人民日报》我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能够对时事保持长久的兴趣与关注和我青少年时期阅读《人民日报》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和人民的报纸,是最有时效性的教科书。《人民日报》也是新中国历史的记录者,让我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人民日报》不仅陪伴我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还承载着我许多独特的青春记忆。那时读到好的文章我都会保存下来,读到好的句子我都会抄录在笔记本里”。

197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举国为之欢腾,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那一天的报纸给陈蔚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天的版面,头版也是套红的大标题”。

1980年的一天,陈蔚东在北京出差时路过金台路,坐在公交车上的他突然看到了人民日报社的大门。“我激动地不得了,原来这里就是人民日报社,我每天阅读的报纸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我当时心想,能在人民日报社里面工作的人一定都非常了不起”。回忆起当年情景,陈蔚东至今还觉得有点遗憾,“只可惜当时坐在车里,没能停下来照张相。”

只要《人民日报》在身边,祖国和亲人就在身边

改革开放后不久,陈蔚东自费前往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求学。初来澳大利亚的几个月没有了《人民日报》,当地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少之又少,陈蔚东感觉自己的生活索然无味,他想念《人民日报》,每天都怅然若失,就好像生了病一样。

“所以当我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人民日报》后,一种欣喜若狂的激情涌遍全身,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报纸上的每一个字,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终于与我的祖国有了联系”,陈蔚东回忆说,那天他看到很晚,直到图书馆要关门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在骑车回住所的路上,他的心情愉悦极了,简直是如沐春风,就连蹬自行车都觉得比以前轻松了许多。

从此以后,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华人面孔的读者,很快工作人员都与他熟识起来。“有时候工作人员更换报纸不及时,我还会提醒他们,于是他们赶紧换上新到的《人民日报》给我看”。

陈蔚东说,后来,中国大使馆为了关心在澳留学生,也会定期地向他们派发《人民日报》。陈蔚东不仅自己阅读,还会把报纸带到他打工的地方让当地华人阅读,同大家一起分享来自祖国的新闻,了解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情况。

本来陈蔚东想学习教育或者经济专业,但为了能到国家图书馆工作从而能每天都看上《人民日报》,他改变了主意,选择了堪培拉大学与图书馆相关的信息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成为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此后的20多年里,陈蔚东每天都与《人民日报》朝夕相伴。他从《人民日报》的文章里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欢欣鼓舞,也因国内发生的每一次自然灾害而心情难过。但无论何时,只要《人民日报》在身边,陈蔚东就觉得,祖国和亲人就在身边。

为了更好地让当地读者了解《人民日报》这份中国最重要的报纸,20多年来,陈蔚东还亲自为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订购了有关《人民日报》的专著和回忆录等多种图书。

2009年10月1日,陈蔚东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六十周年系列活动,并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2015年9月3日,陈蔚东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并在观礼台观看了大阅兵。他说:“参加这两次重大的活动,我亲身感受到中国大地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到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为此,他还特地珍藏了报道这两次活动的《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之所以对我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权威性。当然,在澳大利亚读《人民日报》与在国内还不完全一样,虽然每一期都会比国内晚几天,但一想到这是一份跨越上万公里漂洋过海而来的报纸,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特别的亲切感”。

从1966年首次接触《人民日报》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52年。陈蔚东认为,《人民日报》从最初的4块版发展为今天的24块版,内容越来越丰富,在保持了权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而生活。《人民日报》的报道倡导和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体现了时代的最强音。现在,陈蔚东不仅看《人民日报》,也特别爱看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和人民网。

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陈蔚东依然闲不下来,他目前担任黄埔军校澳大利亚联谊会会长和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致力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和全球范围内的反“独”促统运动。“我是看《人民日报》长大的”,陈蔚东说,“如果没有《人民日报》,我的生活会与现在截然不同,不会有现在的开阔视野和胸襟。”

分享到:
(责编:刘洁妍、杨牧)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