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博士生纳比勒:我在中国有家有梦

【查看原图】
8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机房,突尼斯博士生纳比勒正在解译遥感图像。(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8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机房,突尼斯博士生纳比勒正在解译遥感图像。(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8年08月31日09:23

人民网北京8月30日电(记者曾书柔 王晶 瓦利德 翁奇羽)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时指出,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而来自非洲国家突尼斯、目前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纳比勒,可谓是习主席这一倡议的积极实践者。他学在中国、爱上中国,并为中突等国合作利用遥感技术发掘遗址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纳比勒的中国故事和他的“中非梦”。

走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大院内,32岁的非洲博士生纳比勒一路与相熟的同事们打招呼,在中国求学已是第三年的他,沉稳又不失活泼,人缘颇好。他对自己成长的那片非洲大地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对他生活和工作着的中国,则更有一份别样的感情。而当自己的工作为促进中国和突尼斯、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关系做出一份不小的贡献时,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就更让他觉得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特别有意义。

今年4月19日,“数字丝路” 国际科学计划世界遗产工作组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宣布,来自中国、突尼斯、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在突尼斯南部发现10处古罗马时代遗址。

这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境外首次发现考古遗址。用纳比勒的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的话来说,纳比勒是这次工作中的“关键人物”。

正是在纳比勒的建议下,突尼斯被纳入了“数字丝路”项目的考察范畴,也正是在纳比勒查阅分析了海量的文献后,与团队伙伴一起,利用遥感观测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分析系统等综合技术,锁定了大致区域,最终实地调研,在人烟罕至的地区发现了这些距今2000年的古罗马时代遗址。最后,也是在纳比勒的积极协调下,项目很快得到了突尼斯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尼斯文化部、农业部、旅游部相继与中国签订了谅解合作备忘录,后续工作的推进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纳比勒至今难忘自己第一眼从遥感图像上看到疑似遗迹时的心情:“激动、兴奋,而且很笃定,一定就是它了!”纳比勒也十分感慨,是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尤其是他所研究的数字地球和遥感专业技术,为他打开了职业发展的大门。

中国可以说是这位非洲博士的福地,他不仅在这里乐业,也在这里安居。2017年,他与同样来中国求学的突尼斯女孩喜结连理,小两口从此在中国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他说:“我和夫人在中国相识、相知、相爱,是中国给了我一个家。”

与普通的中国年轻夫妇一样,他们也网购、叫外卖、用支付宝、微信、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享受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油米酱醋茶的日常中,洋溢着新婚夫妇的幸福。

尽管远离家乡,但纳比勒时刻都能感受到身边的中国人带给他的温暖。“我有很多中国同事、朋友,他们都对我很好。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总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许多帮助”。

纳比勒非常喜欢在中国的生活:“这里的气候很舒适,食物很好吃。有时间我们会做一些突尼斯食物,同时我也很喜欢中餐。”谈起他喜欢的中国菜,他如数家珍:“我最喜欢吃兰州拉面、手抓饭、羊肉串……虽然我们国家也有烤肉,但都是大块的肉,中国人更懂美食,你们用竹签穿串,小块的肉一烤,味道比大块的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空闲时间,纳比勒喜欢约上好友们,踢场足球。驰骋绿茵,追逐快乐,也仿佛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我爱中国,我希望继续在中国的科研、生活,为中突合作、中非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
(责编:徐祥丽、杨牧)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