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波多维耶霍6月19日电(记者 颜欢)对于年仅24岁的杨玉红而言,2016年4月16日是太沉重的一天。
这本是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的星期六,位于厄瓜多尔马纳比省的海滨小城巴伊亚市阳光肆无忌惮地灿烂着。中午,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电建”)驻厄瓜多尔的员工杨玉红和同事们热热闹闹地吃了顿解乡愁的火锅,预备着晚上再加两个菜一扫工作的疲惫。
“中午的菜还剩了不少,不如晚上涮涮吃了省事又美味,”这时领导建议道。大家觉得也不错,厨师忙了一周也该休息休息了。
晚上6点半,杨玉红和另外几个年轻人快速填饱了肚子、打扫完厨房,就离开了餐厅所在的副楼回到卧室所在的主楼休息。不一会儿,她突然感到整个房间开始剧烈震动。
“地震了!”不知道谁大喊一声。话音还未落,领导已经急匆匆地跑过来召集大家一起逃离楼房,“往高处跑,担心会引发海啸。”杨玉红跟着大家往前奋力跑着,不禁意间回头一瞥,看到的景象让小姑娘吓呆在原地:副楼塌了!
与死神擦肩而过。
若真的多加了两个菜,此时他们肯定还在厨房里忙着,根本来不及逃出生天。也是第二天他们才知道,正在副楼里吃饭的房东老夫妻就在那短短的4.5秒里,一个失去了生命、一个失去了双腿。
直到几个小时后,杨玉红的手机才终于有了信号。打开微信和QQ,不断的“滴滴”声传来了妈妈焦急和不安。才叫了一声“妈”,神经一直紧绷的她终于忍不住大哭出来。可她又想到,父母此刻的心情何尝不比自己艰难?于是反过来安慰了他们几句,说还有工作要做,杨玉红便擦干眼泪挂了电话。
当天晚上,杨玉红作为当地唯一的西班牙语翻译陪同领导了解情况、安置无处可去的员工,并将相关信息统计好发回公司在基多的总部,直到凌晨3点才在工地板房里眯了会儿眼。
第二天,电建紧急部署,安排辛克雷水电站项目分部经理李忠綦组建救援队奔赴重灾区。
对于四川人李忠綦而言,眼前的景象并不陌生:四处是断壁残垣,马路凸起开裂形成了一个个“火山口”,手腕粗的电线胡乱散落到地上,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气味,人们惊慌失措的哭泣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也是支援家乡救灾大军中的一员。
救援行动不是一腔热血往前冲那么简单。为了方便开展工作,电建的队伍早上从首都基多出发,行车至深夜才进入主震区。“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真是要有点勇气,”李忠綦向记者感慨道,“震后道路损毁严重,电力供应系统瘫痪,路上一片漆黑。赶路的时候就发现道路好些地方裂开了,形成了大约两米宽、四米深的大坑,有小车掉进去了。但由于政府根本还没来得及疏通道路,我们只能靠睁大眼睛自己侦查路况,还要随时谨防路边歪着的电线杆砸下来。”
直到半夜,他们才终于到达了受灾最严重的马纳比省。由于通讯系统受损,厄瓜多尔官方对于“何处是救灾重心”的判断较慢,有经验的李忠綦带着队伍开始自己找活干。得知省会波多维耶霍已经集中了相对充足的人力和物资后,他们转战周边的几个重灾区小城一一送去生活必需品,并调来工地上的发电机、挖掘机、吊车等几十台机械设备帮助当地政府进行灾后初步处理工作。
“晚上我们就回到波多维耶霍的旅馆过夜。我就记得放在墙边上的衣柜,发生余震的时候不停撞着墙,‘嘭嘭嘭’得很响。但是白天工作强度太大了啊,第二天还有新的任务,即使听到了响声我也根本醒不来。”李忠綦说,到白天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旅店的墙裂了,相连的双塔楼竟然被地震摇晃成了独立的两栋!
到就在现场的工作安排告一段落,李忠綦在杨玉红的帮助下一一走访了位于受灾地区电建工地。正忙着,他看到一个当地人火急火燎地朝他跑来,仔细看才发现是已经在电建工作了五年的司机。
“李先生,您不要开除我行吗?”还没等李忠綦开口,这个名叫卡洛斯的厄瓜多尔人先说道。原来卡洛斯休假结束后没有按时回到工作岗位上,按规定缺席三天就会被开除,而这正好是他“旷工”的第三天。
经询问,李忠綦才知道卡洛斯家也在重灾区了,所幸家人一切都好,就是今年年初用积蓄重新修缮的房子受损了。
“你肯定不会被开除,”李忠綦先保证道,然后问卡洛斯有没有什么需要。
“我什么都不需要,这几年攒了不少钱,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我想加入你们,救援工作我能做什么?”卡洛斯斩钉截铁地说。杨玉红在一旁红了眼睛。
这一刻,李忠綦深受感动。这个自己工作了6年的国家是如此坚强,厄瓜多尔人的心和他们这群身在异乡的中国人的心是紧紧相系的。
“尽管我们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肤色,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但他们的苦难我感同身受,”学工程出生的李忠綦在震中地区一待就是近一个月。由于这里靠近赤道、气候炎热,一旦灾后清理工作不及时,爆发疫情的可能性很高,但是他坚持不离开,“大震后两年之内陆续发生余震很正常。而厄瓜多尔处理这种大规模灾害的准备不足,例如很多外部受损房屋他们不确定该拆除还是该保留。因此,我们就挨家挨户地帮他们鉴定房屋主体情况,判断是否为危房、能否经受余震的冲击——我做工程建设几十年了,还是有些经验的。”
地震两个月后,在中国和欧美等国专家的帮助下,厄瓜多尔震后紧急处理工作走上了正轨。曼塔和波多委耶霍等重灾区城市的房屋拆除工作已完成了50%,从国内外赶来的超过万名志愿者正分布在医疗、城市建设和心理辅导等各个岗位奋战着。
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城市里依然飘着久久不散的、令人恐惧的气味。灾情较轻的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清理工作,而严重损坏区域被命名为“零号区”依然对民众封锁着。记者在驻地军警的陪伴下进入,眼睛所及之处皆是拆楼飞扬的尘土、张牙舞爪的的断裂的钢筋和待拆危楼因中间楼层坍塌而“佝偻”着的模样。在一个食品超市门口,破破烂烂的鸡蛋撒了一地,五彩的招牌全部砸在地上蒙了灰,老鼠成了“零号区”里除了驻守官兵外唯一的活物,空无一人的街道像一个灾难大片的电影布景,让人不敢置信。
伫立在“零号区”最中心的是该市最大的商场,正门上方悬挂的时钟永远地停留在了当晚的“6点59分”。军警告诉记者,地震后电力系统崩溃,时钟立即停止工作,也成为了这场灾难最真切的记录者。据中央政府的报告,地震给这个人口仅1500万的小国造成了3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在地震的4.5秒内损失了该国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近3.3%!厄瓜多尔救灾重建委员会执行部负责人丹尼尔·桑托斯告诉本报记者,地震对数个城市的中心商业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地震不是发生在周六的晚上,此时多数人都在家休息、娱乐,这个国家还将承受更大的伤痛。
在周边的安置区内,成方阵支着来自中国的露营帐篷,帐内摆着简单的炊具、从废墟中检出来的小家具,一家四五口居住在一顶帐篷里,可以想象其拥挤的程度。由于这些家庭都在地震中失去了房屋和大部分家当,震后也难以迅速恢复生产和工作,灾民们完全丧失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政府救济过活。记者采访期间,一辆地方政府的物资车正在向灾民发放鸡蛋。
“我亲眼目睹了弟弟和弟媳在地震中丧生,留下了3个孤儿给我。加上我自己的孩子,我要拉扯4个孩子长大,等孩子们长大后我会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我希望他们离开这里,去另一个地方生活。”53岁的罗里亚·梅洛斯主动表示愿意接受采访,讲述她的遭遇。在交谈的过程中,她的表情混合着痛苦和坚定、并一直紧紧拉着记者的双手。然而,最让她担忧的不是已经发生的悲剧,而是未来该怎么办,“我的房子没了、也失去了工作,政府也不可能一辈子养着我们。现在有两个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我需要收入来源。”
波多维耶霍市市长阿古斯汀·卡萨诺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建工作才刚刚起步,政府计划近期全面启动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并在两至三年内完全恢复生产。“重建过程中的劳动力我们将优先雇佣本地工人,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给当地人创造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希望来自中国的企业能投资、承建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卡萨诺瓦指出,灾后重建的任务相当繁重,厄瓜多尔需要像中国这样有经验的伙伴来帮忙,并“随时张开双臂欢迎中国企业来开展投资”。
“令我很感动的是,地震发生后中国火速派出了5架飞机为厄瓜多尔送来了5400顶帐篷和9999张折叠床,很多民间救援队也自发地不远万里来帮助我们救灾。在中国和联合国等的帮助下,目前所有失去家园的灾民都住进了安置区,”卡萨诺瓦在采访中不断强调,中国是厄瓜多尔亲密的兄弟,“电建等中国公司则直接找到我,给我们送来了4000多份生活物资,每份都用带着水龙头的塑料桶装着,里面塞满了大米、面粉等食品,以及牙刷、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给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来,他们又主动提出要从自己的工地抽调建筑材料来给灾民建设板房。”
就在6月初,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第二次亲赴波多维耶霍考察电建板房的建设情况,对其质量赞不绝口,并当场决定将这13排板房作为学校和食堂使用,解决超过25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上学问题。
“中国制造的板材质量越来越好了,造出来的房屋也比较美观。如果好好使用,板房的寿命达到十几年毫无问题,”电建厄瓜多尔分公司总经理刘爱生说,集团在这个国家的项目很多,有些项目上不需要的板房肯定能在救灾中派上些用场,为厄瓜多尔政府提供至少五、六年的过渡期重新建设新校舍,“即使再发生余震,住在板房里也是非常安全的。”
尽管厄瓜多尔多位于热带,但波多维耶霍的夜晚还是带着凉意。孩子放学归来后,梅洛斯早早带他们去营地食堂吃了晚餐就回到帐篷休息。蓝色的帐篷顶部印着“救灾专用”四个中文大字,中国的情谊和这些“临时的家”一起实实在在地保护着他们,让他们不再恐惧未知而孤独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