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有契机有优势

【查看原图】
近年来,美国重视节能减排的研究。图为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低碳建筑,该建筑实现了零排放。记者张朋辉摄
近年来,美国重视节能减排的研究。图为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低碳建筑,该建筑实现了零排放。记者张朋辉摄
来源:人民网  2016年06月03日22:11

人民网华盛顿6月3日电(记者 张朋辉)中国大力推动创新早就引起了美国媒体和相关人士的注意。此前,《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刊文,题目是“官方消息:中国正成为新的创新动力中心”。文中说,世界工厂正在成为研究与开发的场地——快速追赶美国。中国正在寻找自主设计产品的路径,而不满足于按照别人的设计图进行制造。换句简单的说法,中国的目标是从制造苹果手机转向发明类似产品。

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正在科技创新方面缩小同美国的距离。中国在研究与开发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此外,中国理工人才数量多,这都是中国的优势。

报告在研究了多年科研投入和科技进展后认为,世界的高技术重心已经越来越向亚洲、向中国转移。中国在世界高科技制造业中的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8%,提升至2012年的24%,仅次于美国的27%。

华大基因全球研发主管何亦武博士曾经在哈佛医学院做研究,之后在葛兰素史克、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机构任职,同中国科技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发展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人民收入提高,人力成本增加,劳动力、土地、流通成本都高了,过去重复、低端的制造业已经不合时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走到产业链的高端,经济才能迈上新台阶。如果不创新,就不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过去中国走得几乎都是别人走过的路,现在需要自己去开创道路。

何亦武博士举例说,华大基因进行基因测序是重要的前沿研究,在精准医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不过,过去美国公司Illumina生产了基金测序仪的70%,中国机构进行基因诊断、检测都要购买他们的测序仪和消耗材料,增加中国的科研成本。现在华大基因通过创新,自主研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仪,5月宣布在国内市场正式推出,之后将向国际市场推广。能够在精准医疗等方面拓展更大的空间,降低成本,服务公众,并对产业生态有更强的话语权。没有自主创新,测序仪价格昂贵,不可能普及基因测试技术。此外,美国癌症的存活率比国内高,这是科技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何亦武博士感慨说,现在同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很多优势:

一是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特别重视,对科研创新的投入现阶段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做到的。

二是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中国科研人员基数大,每年大量毕业生给科研队伍源源不断增加新鲜血液。

三是现在中国社会有了共识,国家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社会对创新的认可是重要的推动力。

四是中国在海大量储备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很多留学生到发达国家接受教育,这批人多数心系中国,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创新发展出力,海外科研力量和人才储备是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五是最近几年来,大家认识到科研要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对经济、社会进步有推动力的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很强。

何亦武博士认为,中国目前还要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能论资排辈发放科研资金,这对创新不利,因为很多时候,最有创新能力的人都处在30、40多岁的年纪,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科研资助,对创新是一种损失。科研成果是智慧的火花,科研工作者在时间、经费等不合适的压力下进行创新,受限制很多。要给科学家更大的发挥和想像的空间。

此外,何亦武认为,中国的国企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强大的科研能力,要发挥这种潜能。此外,政府要进一步提供好的创新环境,让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力量得到释放。

魏晔翔同学正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三年级,在美国攻读学位之前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他接受采访时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互联网领域,这个特征最为明显。目前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多数都是年轻公司,只有创新才能站在风口浪尖,只有把创新作为战略中心,企业才能发展,

而进行创新必须吸引优秀的人才,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北大很多优秀的同学都来美国留学,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优秀大学的吸引。同时也应该在政策方面给科学家和教授更多自由度。硅谷的老师很多都自己创业、开公司,在满足教学与科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创业能够快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国会的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我会考虑以后在国内发展。

朱建设同学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告诉记者,国内的科研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原创性缺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很深刻。

朱建设同学说,来国外做研究这段时间发现,美国、加拿大一流学府的科研人员的软硬环境都很优越。学校对教授的约束较少,教授对学生的约束也较少,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创业的气氛很浓。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这些对指导中国科研创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同记者表示,之前特别优秀的人才主动回国发展的比较少,最近几年,国内科研环境改善,对科研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回国发展。此外,中国的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有同学表示,在几年前,听说谁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简直算得上是“神话”,大家都会特别“膜拜”,但现在,《科学》《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出现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成果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面临不少挑战,但也有契机有优势,应该有信心。

分享到:
(责编:纪   宇、张玉珂)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