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洛杉矶5月4日电 (记者廖政军)位于中国西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堪称中外佛教艺术交流的宝库之一,见证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佛教艺术在中国的繁荣历史。自本月7日起,筹备数年的《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大展将首次在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连续展出四个月,其间民众可欣赏到莫高窟四个洞窟和藏经洞部分精品文物,如此大规模乃前所未有。
2日,本报记者与数十位中外媒体记者一道,受主办方邀请提前一睹此次展览的真容。由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盖蒂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此次展览将探索石窟遗址从公元4世纪开凿、14世纪废弃到20世纪重生的历史,并提供珍稀文物展示、石窟复制品和多媒体体验三种辅助性的观展体验。
展览第一部分展出大型全景投影,概览位于沙漠绿洲城市敦煌的莫高窟。在第二部分,观众可以透过3D眼镜,体验代表中国盛唐时期辉煌艺术才华的第45窟的立体影像。这是3D立体科技首次运用在博物馆展览。
在盖蒂中心到达广场上搭起的一处篷帐内,将展出三座全尺寸复制洞窟,供观众深入了解莫高窟遗址与石窟的规模。中国传统认为复制是精通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于复制品的看法有别于西方。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临摹的复制洞窟,是历经多年苦心建造而成。复制窟的年代从5世纪横跨到8世纪。第275窟的特色是中央的大型弥勒菩萨, 即未来佛弥勒如来,以及五个佛陀过去生活故事的壁画。第285窟是莫高窟有明确记年的年代最早的石窟,于公元538年及539年建造。石窟中色彩斑斓,具动态感的壁画,将印度与中国本土神祇融入佛教脉络。建于8世纪或唐代的第320窟的窟顶,居中绘有富丽的牡丹图案,四周环绕着装饰华美的帷幕与无数的小型佛陀像。
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长期流失海外的43件珍稀文物也以“借展”形式亮相,包括文书、绢画、绣品、草稿和仪式示意图等,其中还有世界最古老的完整印刷书籍《金刚经》。这些特别展品出自莫高窟藏经洞,该洞逾4万件藏品在尘封千年后,于1900年被人发现。此后不久,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与美国的探险家抵达敦煌,取得上千件文物后带回各自国家。
被媒体称为“敦煌的女儿”的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对记者表示,“这些实物流落海外一个多世纪,虽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却也只能从照片上看到历史的辉煌,这次能和洛杉矶的观众一起欣赏到真品,实在是一大幸事。”她还说,此次展览内容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过程,更充分体现出多元文明在中国的对话与交流。她相信,展览的举办将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盖蒂研究所稀有书籍策展人大卫?布拉夫曼告诉本报记者,此次展览能够有幸将全球各地敦煌的艺术精品聚集在一起,集中展示敦煌佛教艺术的魅力,实属不易。“我本人是研究稀有书籍领域,对于敦煌这样的灿烂文化,我感到吃惊,也十分激动。能够在美国看到展出一千多年前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本原件,简直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我记得,当我第一眼看到实物时,我尽量压抑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不让自己哭出来。因为这真是太奇妙的一种感觉了。”
此次展览同时也展示了盖蒂保护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过去二十五年来共同保护莫高窟的努力成果。该研究所主任蒂莫西?惠伦介绍说,1989年以来,盖蒂保护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携手合作,致力于石窟遗址的保护与管理, 双方合作初期的重心放在研究与加固遗址上。自1997年起,工作的重心转至发展遗址总体规划、壁画保护、培训与游客管理。合作内容包含装饰精美的9世纪大型石窟,即第85窟的示范性项目。透过这个项目,查明了壁画损坏的物理机制与原因,发展出适宜该地其他石窟,以及丝绸之路上其他遗址的保护措施。
惠伦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宗旨是通过与敦煌合作,不断提高保护技术和水平,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样的经验很好地复制到北非等地方。例如,我们正在将在敦煌莫高窟保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功复制到埃及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为促成此次展览,香港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远海运集团、敦煌基金会、美国华美银行等机构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