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查看原图】
2016SAYA项目合影。摄影:吴言
2016SAYA项目合影。摄影:吴言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6年02月12日15:12

春节前夕,朱小棣又迎来了一批中国的“青年大使”。今年已是第七届了,120多名来自中国的高中生,通过“中美青年大使”项目来到美国。在几周内,他们分组前往美国乔治亚洲、科罗拉多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威斯康星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七所中学,和美国同学一起上课、生活,感受美式生活的氛围;还和美国同学一起写春联、包饺子,让对方感受中国文化的氛围。

朱小棣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长期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副主任。他坦言,主宰世界未来的正是这些孩子,如果中美两国能从小开始就互相了解、成为伙伴,非常重要。

在安排“青年大使”们去纽约之前,基金会在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大厦为大家举办了招待会。40余名来自江苏省常熟中学、宜兴中学、扬州中学和南通中学的高中生,与安生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开座谈会、吃中餐,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美国学生讲述大学生活,还为当地三角形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表演了歌曲和舞蹈节目。

说起这次带队赴美的经历,江苏省常熟中学国际部的老师朱燕萍说,她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美国学校如此欢迎中国学生,“二是没想到在临走前,北卡罗来纳州艾瑞山的市长特地来为同学们践行,而且还将当天设为艾瑞山市的‘多元文化宣传日’,让中国孩子们特别感动。”

谈到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感触,来自扬州中学高一的学生倪朔说,在国内上生物课,老师们仅仅根据书本内容进行讲述,而在美国的生物课上,老师们会给同学们展示真正的动物,“太不一样了。而且在国内,老师不许我们不写作业,但美国老师说,你有不写作业的自由,我有给你零分的权利。”大家都笑了起来,他们认为,美国高中更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文学课上,老师只做简单引导,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讲述各自的理解,可能每个组都有不同的讨论结果。但来自扬州的一个女生说,她却不喜欢这种授课方式,称这种方式会让课堂变得无聊,因为“总是讨论,老师也不给一个标准答案”。相反,他们更喜欢物理等实验课,因为老师会知道学生,而且还会给出标准答案。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主任史蒂芬?史密斯听到这,十分感慨地说:“我的小儿子一直不喜欢数学,让我十分头疼,但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数学总是有一个答案,这件事是不对的,我想追求事物的多种可能性’,我被说服了。”在座的同学们一阵骚动后,陷入了思考。

对此,朱小棣讲了一位就职于全美排名第一的托马斯?杰弗逊中学的老师的观点,他说永远不要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他们才会永远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朱小棣说,中国教育更遵循标准答案,美国老师则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问题向老师提问,通过开放思维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难题。

“中国的教育方式真的一无可取吗?”

“我不这样认为。”史密斯给我讲了他个人的经历,来说明中式和西式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史密斯的太太是中国台湾人,从小要求她的三个儿女在别的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在家做大量的算数习题。“在美国,我们兄弟小时候可从来没有被父母这样要求过,但也和我太太的兄妹一样成绩很好。”话锋一转,他又说:“不过,我的大女儿在这方面的成绩确实一直比同龄人好,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小时候的这种‘惨痛经历’让她受益匪浅”。最后,史密斯把成功要素总结为两点:个人的勤奋和良好的家教。“还有,如果能把中美两国优秀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我想那是最好了。”

当音乐响起,来自常熟中学的一位女生跳起爵士舞时,三角形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按捺不住兴奋,纷纷扭起小屁股,一起学跳了起来。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正如16岁的邓逸尘所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都喜欢打网球、踢足球、打游戏、听流行歌曲,有着相同的升学压力,“要说不同啊,”他笑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的美国朋友16岁就有驾照、我没有,他有女朋友、我没有。”

也许中美文化间的差异和教育方式的差异还有很多,但是中美两国青少年有着最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真诚、善良和美好。“中美青年大使”项目的主旨,正是要通过民间努力,不断促进和加深中美青年了解和互信。这个项目不但得到了中国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美国各地学区鼎力支持,2012届的“中美青年大使”还曾在洛杉矶受到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的接见。

可以预见,通过今天不断地交往和了解,这些年轻的“大使”在明天一定能够成为携手共进的伙伴。

分享到:
(责编:曹昆、肖红)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