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高清组图:探访莫斯科地下65米深博物馆 解密冷战时期反核战争掩体

【查看原图】
人民网记者 屈海齐 摄
人民网记者 屈海齐 摄
来源:人民网  2015年12月24日15:51

人民网莫斯科12月23日电 (记者 华迪 屈海齐) 莫斯科塔甘卡地铁站是俄罗斯首都交通枢纽中的重要一环。可却鲜有人知,在与其平行深度的一墙之隔、地下深65米处,秘密隐藏着苏联在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全方位大型反核战争掩体。日前,人民网记者来到了莫斯科“掩体-42”博物馆,与网友共同解密当年这处工程宏大的反核战争掩体。

据博物馆馆长介绍,在冷战时期苏联境内建设了很多处不同类型的掩体,但在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事件发生之后,那些掩体瞬间变成过时之物。此后,虽然对那些掩体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但是一座具有独特结构的核掩体只有在经历真正的核爆炸之后才会诞生。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试爆成功,当时在爆炸中心下不同深度处修建了多个掩体,唯有一处掩体几乎没有受损,仅仅产生了一些裂纹,掩体内的羊和猪在原子弹爆炸后也都幸存。次年,也就是1950年,在克里姆林宫地下建造了一个同样规格的但只能容纳一人的小型掩体,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该建筑表示满意,并下令使用这种结构建造一座未来防核的避难所。

我们参观的这座“掩体-42”面积达7000平方米,是1950年至1956年间修建的。此后近30年直至1985年,与苏联的战略轰炸机的联系均由这里发出。在掩体中有一处专门为斯大林准备的办公室,然而,斯大林却未来得及造访,因为掩体建成之时他已经离世。不过,在记者参观他的办公室时,办公桌后摆放着一尊栩栩如生的斯大林蜡像。

人民网记者了解到,该掩体的建设也经过了十分精心的布局和巧妙的隐藏,选择在塔甘卡地铁站附近建设掩体是有原因的。馆长介绍称,“我们(掩体)的修建是在修建塔甘卡地铁站的掩护下进行的”。

冷战时期,苏联建设了10多处非常深的地铁站,每个地铁站都是能达到一级保护的全功能轰炸避难所。塔甘卡地铁站是当时最深的地铁站,1950年这座地铁站刚建成之际,许多建筑人员并未离开那里,不少地铁项目的顶尖专业工程师签订了书面保密书之后继续秘密地在距地铁站一墙之外的地方修建了比地铁构造更加严密的工事。

在参观这座掩体时,我们能听到塔甘卡地铁站列车疾驰而过的声音,因为掩体的下方、上方和周围都被地铁线环绕。一天之中有几十万人经过3条地铁线路的枢纽,但很少有人能知道,在一堵之隔的地下18层有人正在喝茶……

掩体建筑的两扇门由钢筋混凝土制造,每扇重达2吨,掩体的坚固性由此可见一斑。馆长介绍称,“如果现在在我们头顶引爆20千吨当量的炸弹,我们的耳朵会被震聋,但生命并没有危险。”

“掩体-42”由4个区组成,每个区各有分工。1区和2区为联络区及设备存放区;3区为生命保障系统区;4区则为指挥中心。据悉,这里也曾是苏联的“联络中心”和“远程航空储备指挥中心”。掩体中存放着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仿真模型,以及指挥操纵台等设施。掩体分别有不同的隧道与外界连接,往内运输人员及货物。1956年投入运营的通风设备至今仍运转良好。

1996年,该掩体被解密。如今,“掩体-42”已演变成为一处历史遗迹,自2007年起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若想了解更多,建议可以亲自前往!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白宇)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