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第一现场)“观众会为之百分之一万的疯狂”

【查看原图】
(第一现场)“观众会为之百分之一万的疯狂”
(第一现场)“观众会为之百分之一万的疯狂”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5年12月16日07:23

这句话出自总导演王潮歌之口。

12月11日下午3点,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距演出开幕还有4小时,所有人正在进行最后一次排练。

“不知《又见国乐》首演会在美国观众中产生怎样的反响?”

“观众会为之百分之一万的疯狂。” 王潮歌撩动她麦穗烫的瀑发,神采飞扬。

就是如此自信。《又见国乐》由中央民族乐团出品,“印象”系列导演王潮歌创新执导,青年作曲家姜莹创意编曲,集中央民族乐团130余位国乐大师于一台,精选十首中国经典民乐,用焕然一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讲”给美国观众。

叫好又叫座

“这场演出太不可思议了!音乐、演奏、舞美装置、灯光设计都是国际顶级水平,很难想象一台音乐会能有这样震撼的效果!”肯尼迪艺术中心副总裁米奇?贝拉兴奋的说。

“又见”即“观”。这就是王潮歌的杀手锏。

泼墨、留白、仙云、轻纱……幻妙如梦境,这是一次中国国乐的视觉化呈现。诗画山水间,《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张古琴道出千古佳话;琵琶与箫合奏《春江花月夜》,婉转中谱出雅致精巧的中式园林景致——月亮门、女儿墙,影与光、雪与竹,“如听仙乐耳暂明”;冷色调的光线寥寥数笔勾勒出白墙灰瓦,两个“阿炳”隔空对话,盈盈一窗道出《二泉映月》的悲戚苦楚……穿越千年,让观众在光影中以音乐回顾中华文明的悠远历史。

台上,演奏家不仅要“奏”,还要“演”、“讲”。王潮歌说:“在舞台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就是要颠覆和震撼观众的感官。”他们讲述千年的历史、讲述属于自己的音乐心路、讲述当今中国国乐人的情怀激荡。于是乎,每件乐器都有了个性,有了生命,乐手们也不再是隐藏在乐器背后的弹拨者,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国乐理想的践行者。

大漠黄沙,一个人,一把阮,低吟浅唱“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带观众梦回大唐;谁曾想,两千年后,庙堂之上,刘邦项羽再战一场,鼓鸣镲击,琵琶铿锵,《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音律往来错综,一如身后古典建筑的榫卯,复杂繁琐却又结构严整,将历史的诉说化为弦上的乐声,丝丝入扣。

“我从未见过乐器演奏家时而独白、时而吟唱的情形,这想法太妙了!”秘鲁裔观众萨曼莎兴奋不已,她和丈夫买了6张票,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看演出,“你看,你们中国的乐器,我的国家也有类似的,音乐真是无国界,我带孩子们来就是告诉他们世界既有多样性、又有同一性。”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一切的“看”始终在服务于“听”。《又见国乐》突破了传统民乐的演出模式,让观众在一个由多重艺术手段营造的美轮美奂的舞台情景中体验中国民乐的精神之美。故事和曲目交相呼应,激荡着观众的情绪,将每首乐曲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情感内涵剖析给鲜有中国国乐背景知识的外国观众,架起了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

“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但每一个故事、每一首乐曲我都看懂了、听懂了”。曾在韩国生活过两年的苏珊?戈登女士告诉我,她从事建筑设计行业,对亚洲的文化非常着迷,今天的舞美布景给了她很多灵感。

三天,三场演出,累计售票4000余张,售出视频光盘300余张、演出海报逾200张。负责签售的剧院工作人员说:“这样的销售量直追国际大牌演出!”

建于1966年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是美国的国家大剧院,也是世界级演出的试金石。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月首次访美时,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就选择在这里陪他观看演出。

悠扬国乐的复兴之路

《华盛顿邮报》罕见地在12月11日的报纸上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此次演出,称中国国乐艺术家在努力赢得年轻一代的心。姜莹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经典国乐‘现代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面临经典民乐失去观众的窘境”。《又见国乐》正是尝试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并不是复制,而是以当代视角回望古典神韵。

艺术是有生命力的,红极一时的百老汇音乐剧《猫》在连续上演二十年7485场后,在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压力下于2000年落下帷幕。《又见国乐》的主创团队正是怀着这样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为赋予中国民乐不怠的生命力在复兴和创新之路上下求索。

王潮歌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何能够传承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这样的传承并不是整旧如新的“破坏”,而是通过突破、新颖的手段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激发当下欣赏者情感与审美的共鸣,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跟上时代的步伐,永久流传。“而且,走出国门,必得是精品。只有能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观众,对不对?我们在努力做到极致。”

“我会吹萨克斯风,和你们敦煌的那个笙长得好像!我还特别想学刚才能发出鸟鸣的那个乐器,太好玩了。”萨曼莎的儿子看上去不到10岁,忽闪着大眼睛一脸认真的对我说。

箜篌、凤首阮、葫芦琴、排箫……这些沉睡在千年莫高窟壁画中的乐器,经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敦煌研究学者、音乐学家复原,走下壁画得以重生,被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这些竟然源自两千多年前,现在你们竟又把它们复原了,太不可思议了!”和同学一起来看演出的肯特毫不掩饰他的惊讶。

《又见国乐》发掘出敦煌古乐器这些沉睡的艺术精灵,让它们不仅重新飞翔在国人眼中,如今来到美国,将中华文化之意境与情怀,通过音乐的语言传播的更广、更远。

赴美求学的中国学生吴佳芮和张雅卓驱车四小时,从430多公里外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赶来看演出。“太震撼了!要不是我周一考试,真想连看三场。在美国能看到这样高水平的国乐演出,真是太幸福了。”

“这真是太棒了!高,你一定非常骄傲!”坐在我旁边的苏珊在乐团第四次返场安可的时候激动地对我说。

是的,谢幕后,观众用长达5分钟几近疯狂的掌声印证了王潮歌的预言:“观众会为之百分之一万的疯狂”。

此次《又见国乐》赴美是“中华风韵”系列品牌演出之一,得到了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从2009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高端文化品牌,“中华风韵”以面向西方主流观众传播中国文化为目标,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先后将20余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演艺精品推上世界顶级舞台。《又见国乐》探索了一条在新时代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创新之路,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又一个新高度。 (驻美记者 高石)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