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记者 邓洁) “伏尔加河回响——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今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馆长特列古洛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及多名中国美术名家出席开幕式。
据悉,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系统的巡回画派展览。此次画展向观众全面呈现了19 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倾向与艺术成就。展览共分5 个部分:序厅、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1890-1910 年代的巡回画派。来自35 位俄罗斯艺术大师的64幅精品,向中国观众能够全面展示出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多姿多彩的生活与博大精深的文化。 其中,克拉姆斯柯依的 《列宾肖像》,列宾的《晚会》、 《特列季亚科夫肖像》, 苏里科夫的《公主访问女修道院》,别罗夫的《溺亡的妇女》,列维坦的《春天-大水》等画作,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巡回画派杰作。
此次展览中,还首次采用一种全新导览方式,除二维码导览和语音导览外,观众还可使用微信“摇一摇”功能,接收导览信息,深入了解每幅画作的背景和内涵。
展览将持续至7月26日。画展期间,国博将邀请中俄名家举办三场系列讲座,帮助观众了解“巡回画派”。
“巡回画派”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
俄罗斯的油画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文学性。1863年,因自主选择创作题目和内容的请求被拒绝,以克拉姆斯柯依为首的14位皇家美术学院学生宣布退学,这就是俄罗斯艺术史上著名的“14人起义”。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彼罗夫等人共同建立“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并于第二年举办了第一届画展,标志着巡回画派的正式形成。他们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进行创作,这些原则是:“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
1949年后,伴随着俄罗斯绘画作品多次来华展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也深受“巡回画派”艺术理念的影响,从而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俄罗斯油画艺术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