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葡萄藤串起的中德情

【查看原图】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汉诺庄园远景。(人民网记者  李琰 摄影)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汉诺庄园远景。(人民网记者  李琰 摄影)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4年07月03日09:06

山亭,地处鲁南高山之前,因古有灿烂的大汶口文化被载入史册,如今一段感人至深的葡萄情缘将山亭融入了中德世代友好的历史长河。葡萄情缘的主人公德国老人诺博·高利斯用9年心血,让世界上最优质的葡萄品种在山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酿酒飘香。9年的春耕秋收,诺博已经把山亭的葡萄种植和酿酒当作此生最荣耀的工作,而山亭人也早已将无限信赖和钦佩给予这位德国“家乡人”。5年前,诺博老人因病故去,他的外孙马克·林顿继承外公的遗愿,继续来山亭为葡萄酒产业发展做技术指导,诺博一家与山亭的缘分如葡萄藤蔓紧紧相连、枝繁叶茂。

初次见面,背来上万株果苗,从零帮起

与德国阿尔地区同处一个纬度的山亭,风调雨顺,有着种植果树的良好自然环境,可缺的是优质苗种和技术指导。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外专局通过聘请外国专家的引智工作,先后邀请日本、荷兰、加拿大等国专家来山东枣庄及山亭地区做果树和畜牧业技术指导。

“山亭一直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但是规模小、产量少,也以食用品种为主。从来没想过升级葡萄品种,更不知道去搞葡萄酒酿造,做成产业。”曾在山亭区果业局担任局长、从事果树种植30多年的老专家于庭柏坦言道,“2000年我们通过地方和国家外专局的帮助,在德国退休高级专家组织的推荐下,邀请诺博先生来山亭指导酿酒葡萄的种植。没想到第一次见面,诺博就背来了两大麻袋德国优良葡萄接穗品种,因为行李超重,被机场罚款两万多元,是老人自己掏的腰包。”回忆起当年接待诺博时的情景,于庭柏不由激动起来。“到了山亭的当天,诺博和助手放下行李,就让我们带路去葡萄园,他迫切想知道这里土壤情况,看看带来的品种能不能种。”

在德国阿尔老家,诺博是当地著名的葡萄种植和酿酒专家,仅自己研发的葡萄品种有100余种,酿造的葡萄酒品质优良、十分畅销。“大自然赋予我们这么好的土壤气候条件,我们就应该种好葡萄,回报自然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诺博热爱自然,对待葡萄像孩子一样疼爱。他在经营自家葡萄园的同时,联合当地种植户合作产销、共同致富,成为当地葡萄产业经济的带头人,也获得了“葡萄酒教皇”的雅称。“在山亭,我看到了当地老百姓对种植葡萄的热情,看到他们对提高技术的渴望,也看到他们对我这洋老头的好奇和友善。我觉得,我有责任把德国传统规范的葡萄种植技术教给他们,让山亭人也能喝到口味纯正的德国葡萄酒。”

2000年的春天,第一次来山亭的两周时间里,诺博和助手汉斯走遍了山亭区10多个镇街的田间地头,一次次收集土壤化验分析,一遍遍论证自然条件的变化,最终从背来的上万株种苗中选出16种葡萄在当地进行示范性培育。同时,诺博将带来的玫瑰、樱桃、油桃和其他水果葡萄品种全部免费赠送给山亭果农,帮助他们建立起国内唯一的“欧洲良种果树苗木中国繁育基地”。

9年来华17次,干农活传技术,葡萄经济成规模

德国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做人简单、热情、富有爱心,这些品德在诺博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记得最初几年来山亭进行技术指导时,当时招待所的住宿条件非常简陋,经常停水,更别说热水洗澡。有时只能牙不刷、衣不换的就出去干活。”德语翻译宁颜闽9年来一直跟随诺博工作,在她眼中,诺博不图名不为钱,放着德国的生意不打理、舒适的生活不享受,一年两次往山亭奔波,支持他这样忙碌的唯一信念就是,“把成熟的理念、规范的技术、致富的经验分享给山亭果农,让人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我来这里不是享福的”,“你一次两次看不懂 ,没关系,但你一定要按我说的去做,工艺上不能打折扣”,“葡萄虽然是植物,可它也有生命,也会感冒,所以对它们要细心一些、认真一些”……诺博经常和山亭的农民朋友念叨这些,已是古稀年龄的他,在干活时却雷厉风行、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技术就是要手把手的教,道理就是要重复不停地讲。

9年来的初春和盛夏,诺博要么趴在田埂上一步步教农民怎样挖坑、插苗、打线,要么挨家挨户上门解答果农种植葡萄遇到的问题。“记得在地里栽葡萄苗时,诺博跪在那里拿着尺子,10厘米做一个标记,挖一个坑,毫不马虎,给苗株浇水也得用量杯精确计算。大家当时都觉得没必要这么较真,诺博却说,种葡萄跟养孩子一样,刚开始不好好照顾它,以后就会长得没有章法,不能成材。而没有好的葡萄,又怎能酿成高品质的美酒。所以每一环节都需要认真,要用心对待。”这几年来,于庭柏耳濡目染地真切感受到,诺博的执着是因为他迫切希望山亭人对科学种植葡萄形成正确认识,用严谨高效的技术工艺管理葡萄,才能真正做好葡萄酒品牌、壮大产业发展。

在诺博言传身教带动下,山亭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葡萄,在传统的葡萄“扇形”种植法基础上掌握了更科学的“Y”字形种植,从盲目追求亩产转变到降产量保质量,从粗犷式护理到研究土壤氮磷钾的情况……德国葡萄种植理念和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当地果农接受,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正是出于对诺博先生的信任和敬佩,我相信投资葡萄庄园是没错的。”汉诺联合集团董事长张延平向记者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很有成就感。2006年,富安葡萄庄园奠基,2008年9月成功试生产,诺博被聘为庄园的终身技术顾问。

我也要一生爱山亭, 继承外公未完的事业……

2009年,诺博在罗马尼亚指导项目的现场,突发心肌梗塞病故。噩耗传到山亭,每一位村民为之心伤落泪,每一株葡萄藤为之摇曳啜泣、每一片土壤在呼唤他的足迹。诺博也没来得及带上中国政府为他颁出的“友谊奖”。沉甸甸的奖牌上,凝结了这位七十五岁老人对山亭人民的无私奉献、对葡萄酒事业的无限热爱。

山亭没有忘诺博。当地一条宽敞的主干道被命名为汉诺路;富安葡萄庄园也更名为“汉诺庄园”。而一座约2米高的铜像,诺博老人手持葡萄酒杯放眼远眺,他要看着每一片葡萄茁壮成长。“诺博老人就是汉诺庄园的守护神。”山亭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韩平向记者感慨道,如果没有诺博和其助手汉斯的技术指导和无私帮助,就没有当地葡萄品质的提升,也没有汉诺庄园的酿酒产业,更没有山亭区如今“欧情山城,让山里人过上城里生活”的发展定位。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国家主席习近平在3月份访问德国作演讲时,不由想起了那些深为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提及葡萄酒专家诺博。“他同助手汉斯17次来到中国山东枣庄,向当地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将传承几百年的家族商标无偿授予当地酒厂使用”,他们二人还“资助了8名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 习主席的缅怀,将诺博与山亭人民的情深厚意永远载入了中德友好的史册。

“外公曾很多次和我谈起他在山亭种的葡萄,聊起和山亭‘乡亲’一起生活的故事。外公未完成的事业我接着干,继续帮助当地人种出好葡萄、酿出优质的葡萄酒。我也要一生爱山亭……”诺博唯一的外孙马克·林顿如今也追随老人的足迹,继续来山亭为果农做技术指导。

几年来,马克·林顿通过来华现场指导和网络通讯等方式先后在葡萄苗木修剪和嫁接技术、温室繁育、机械化的推广、成本降低、高标准葡萄园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建议20余条,解决技术难题18个,为汉诺庄园节约维修费用和建设经济损失20余万元。此外,马克也如外公一样关心山亭贫困学生的成长,几次将在华工作期间的补贴近6000元捐赠。“在马克身上我们又看到了诺博老人的身影,他们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德国葡萄酒香也会在这里美名扬……”山亭人早已把诺博祖孙二人当成了自家人。

坚持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来源于高尚的境界和宽广的爱,诺博祖孙的坚持浇灌了中德友谊之树常青。他们的榜样也为国家引智工作树立了一座丰碑。

(人民网北京7月3日电)

分享到:
(责编:郑青亭、常红)

图集精选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