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4日电 (杜明明) “21世纪中国-伊朗丝绸之路研讨会”于6月3日下午在北京回民学校举办。近50名来自中国和伊朗的专家、学者及代表坐而论道,探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复兴丝绸之路、中伊友好及交流的重要意义,并为两国如何借力新丝绸之路开展文明对话及合作交流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获得亚欧各国的积极响应。在上个月中国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和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举行会谈,就双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合作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
研讨会发起人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贾里万德表示,伊朗和中国都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对于丝绸之路沿线50多个国家来说是一次加深交流和合作的难得机会。他说:“希望今天与会的各位学者专家能就如何复兴丝绸之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加深中伊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进行对话。”
伊朗驻华大使萨法里通过其代表商务参赞候斯拉维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此次会议有助于伊中两国加强了解,促进两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发言中说:“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伊中两国加强合作与交往的纽带,进入新世纪后,两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伊中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框架。”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刘振堂在发言中强调了伊朗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他指出,中伊两国虽然制度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却拥有共同的普世价值观:相互尊重,公正平等,独立自主,互利共赢,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强调了丝路沿线各国应当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中央民族大学胡振华教授也强调了“五通”的重要性,并以中国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强调了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意义。他说:“没有丝绸之路,没有西亚和东亚各族人民的东来,没有中国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包容、接纳,没有汉语作为新的民族共同体的通用语言,就形成不了今天中国的回族。” 同时,他表示,希望在中国和伊朗通过研讨会、讲学、展览、出版书刊等进一步宣传新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互相学习汉语和波斯语,从而为文化、经济交流创造条件,促成合作,共同发展。
此外,伊朗驻华企业代表沙玛艾扎德在发言中强调了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一提起伊朗,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战争、不安全、神秘、石油和沙漠。他呼吁两国加强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体验到伊朗文化,从而改变中国人心目中的伊朗形象。
此次“21世纪中国-伊朗丝绸之路研讨会”由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中央民族大学东干(中亚回族)学研究所、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北京回民学校共同举办。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贾里万德、北京民族教育学会会长陈宏、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刘振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振华等中伊两国外交、文化、教育、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代表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