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高清图片:丹麦女王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查看原图】
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玛格丽特二世在和平广场沉思。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玛格丽特二世在和平广场沉思。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4年04月27日11:39

人民网南京4月27日电 (郑青亭)正在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于27日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负责向女王推荐访华行程的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向媒体表示:“1937年,我们的一位同胞辛德贝格先生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期间,曾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免遭侵华日军的屠杀。目前仍有当年受救者在世,他们代表了丹麦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这是女王将访问这一纪念馆的最初原因。”

27日,女王夫妇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辛德贝格花圃,并接见了曾受助于辛德贝格的87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苏国宝。在花圃前,陪同女王访华的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向女王献上了象征中丹友谊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随后,女王夫妇亲手为馆内的友谊之树浇水。由于行程紧张,她只在纪念馆内停留了半个小时。

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官方当介绍显示,女王是首位访问这一纪念馆的在任外国元首。虽然美国前总统卡特、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和海部俊树、泰国前总理班雅拉春·安南都曾参观过这个纪念馆,但他们都是在离任后到访的。

在侵略日军屠城之际,“南京的辛德勒”辛德贝格、京特等人领导和管理的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在短短100多天里,不仅拯救了近两万名中国难民和中国伤兵的性命,向他们提供生存必须品,还记录了日军战争罪犯的事实,向国际社会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据裴德盛大使介绍,女王此次访华,特意邀请了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随行。在辛德贝格于1983 年辞世之后,玛丽安和母亲比滕·安德森保存、搜集了大量辛德贝格史料,将它们无偿提供、捐赠或复制给中方研究人员、纪念馆。三年前,比滕·安德森去世。

辛德贝格建立难民区

营救近两万人

1937年12月5日,26岁的丹麦小伙子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受丹麦F.L.史密斯公司的派遣,与德国工程师卡尔·约翰尼斯·爱德华·京特一起,从上海赶到位于南京栖霞山附近的南京江南水泥厂,以中立国公民身份守护水泥厂从丹麦购买的、年产20万吨水泥的生产设备。

当年12月9日,栖霞山沦陷。随着硝烟的临近,辛德贝格和京特的职责渐渐从守护工厂转变为收留中国难民,为此还建了一个小医院。此外,他还常常不顾路途危险,开车进入南京城,给保护难民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送去食品。

据南京栖霞两座难民营课题研究者戴袁支介绍,辛德贝格、京特等人领导和管理的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始于当年12月11日,也就是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进行大屠杀的前两日。在高峰时期——1938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他们收容的难民达1.5万人以上。

迫于日军的压力,辛德贝格不得不在1938年3月20日离开南京。他在南京一共呆了100余天。但是辛德贝格不忘向外界揭露日军的暴行。1938年6月,回国途中的辛德贝格绕道瑞士日内瓦,应中国人的请求,向国际社会放映了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87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盼与救命恩人的亲属见面

陪同女王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员中有一位辛德贝格的亲属。这个消息让当年受助于辛德贝格的87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苏国宝非常激动。77年过去了,他仍感念辛德贝格当年的救命之恩,希望与救命恩人的亲属见一面。

发生南京大屠杀时,苏国宝只有10岁。1937年12月6日,日本人侵入湖山村,他们一家人躲在沟里,夜里盖玉米秸杆睡觉。为了躲避日军的残害,苏国宝一家四口辗转逃往江南水泥厂难民区,途中苏国宝的弟弟被日本人杀害,其余3人后被安排在人数较多的南厂。

在那里,辛德贝格给了苏国宝一块大洋,还有18斤大米。为了表示感谢,苏国宝还分别给辛德贝格和京特两人跪下,各磕过一个头。他回忆说,这些粮食及银元维持了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让他们能活下来。

“辛德贝格还叫我到水泥厂做工,还说以后送我读书。”苏国宝曾回忆,辛德贝格个子高高的,没有架子,客气得很。

中国人不忘患难恩情 

开辟辛德贝格玫瑰花圃

辛德贝格的贡献得到了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但由于此后的战乱和其他原因,他的事迹尘封于历史档案中,久久不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几经波折,辛德贝格终于被“发现”。

2002年,首度赴欧举办的南京大屠杀展览在丹麦奥胡斯市展出,其间中国举办方在当地报纸上刊载了寻找辛德贝格的启事。非常巧合的是,辛德贝格的妹妹比坦·安德森看到了这则启事,与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取得了联系。至此,人们才知道,辛德贝格居然就是奥胡斯市人,已于19年前去世。

为了纪念这段战争期间铸就的中丹友谊,辛德贝格的妹妹比坦·安德森特邀园艺师花了3年时间培育出一种新型黄色玫瑰,并将其命名为“南京·辛德贝格玫瑰”。2006年,80高龄的比坦·安德森和来自美国、黎巴嫩的6名亲属在和平广场栽下了这批玫瑰幼苗。次年,这批幼苗被移植至新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那里专门辟出“南京·辛德贝格玫瑰花圃”。

分享到:
(责编:常红、刘洁妍)

图集精选

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