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南苏丹阿维尔12月17日电(记者吴文斌 报道员郭如生)日前,记者来到年轻的南苏丹北加扎勒河州州府阿维尔市,看到了由中国维和部队援建的首条红土路。崭新的路基足有半米高,10多米宽的红土路面在枯草和灰白的盐碱地里延伸到天际,显得格外醒目。就是这条4.9公里长的路,被联合国官员和当地群众称为“沼泽地上的‘中国奇迹’”。
据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州协调官塞斯库米介绍,阿维尔市区地势较高,周边地区较低,雨季时有些地方就是汪洋一片,与世隔绝,发展缓慢,马杜安尼部落就在其中。联合国部署阿维尔以来,一直想为马杜安尼部落修一条通向阿维尔市区的路,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现在中国维和部队来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就要帮助他们梦想成真了”。
“在沼泽地上开辟道路在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尚属首次,这对维和部队是一次考验,更是对中国质量、中国标准的一次考验,我们不能让大家失望。”带队施工的中国维和部队总工程师张会财指着即将完工的道路,信心满满地说道。
“谢谢,你们真棒!”住在道路附近的阿伦多兄弟4人刚刚和中国维和官兵一起把涵管埋下,看到记者便都走过来,纷纷树起大拇指。“这里本来没有路,中国维和部队来了就有了路!”阿伦多告诉记者,有这条路,到阿维尔市区可节约8个小时,我们把收获的红薯、花生拉到市场上去,再也不担心水大时出不去门!
这时,阿伦多10岁的弟弟阿木尔,看到了记者拿着照相机,过来比划着要合影,从渴求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把黄皮肤的中国人都当“自己人”了,“中国工兵把路修通了,我在雨季也可以去学校读书了!”阿木尔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
“这里高出2公分,还需要平地机再过来削一下。”测量专业的大学生排长王甫边撤收水准仪、边向中队长熊道喜报告。
“童善平,驾驶平地机速到我的位置!”熊队长通过对讲机发出了指令,只见远处的平地机快速驶了过来。
“2公分误差并不算大,按照普遍标准完全可以通过,可这是沼泽地,我们没有经验,就要超过普遍标准......”熊道喜脱口而出,在南苏丹我们处处代表的是中国军队,事事都连着中国的形象。
一说到这,他就不由得想起初修路时的情景。今年8月底,我维和部队一部署到阿维尔就展开道路施工,面对一片水汪汪的沼泽,有些官兵开始犯嘀咕:“以前没干过,这能建起来路吗?”恰逢南苏丹雨季,几乎每天下午3至4点钟都有一场大雨如期而至,刚把路基上的水排干并把淤泥挖出,下午一场雨就把里面灌满了,这可把维和官兵急坏了,四个月的工程,别说每天50米的进度,1米都难推进。
怎么办!他们把原定每天修50米缩短为20米,并调整作息时间,每天早晨6点开工,中午加班加点丝毫不敢耽搁,力争在大雨之前完成施工进度,他们不怕吃苦受累就怕质量受影响。最炎热的季节、最炎热的时段,官兵在户外进行高强度作业,脸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尽管受的苦别人难以想象,但道路一米一米向前推进,他们的心里还是非常欣慰!就这样持续到10月下旬,进入旱季雨才渐渐少下来。“一些战士的生物钟都变成了‘南苏丹模式’,回国内还不适应呢!”熊道喜风趣地说到。
“中国维和部队所有施工标准都达到或超出联合国标准,无论什么时候到工地都能看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对南苏丹的帮助是真心的!”以苛刻和严谨著称的联南苏团驻北加扎勒河州工程官劳尔先生认真地告诉记者,看到中国维和官兵出色工作,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联合国人员,在惊讶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和尊重。
走在修完的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当地群众,都会驻足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打一个招呼。
“中国工兵在北加扎勒河州创造了奇迹,我一定要亲自跟他们说声‘谢谢’”,塞斯库米拉着记者的手,再三要求把州长保罗·马龙的问候转达给中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
塞期库米还告诉记者,在不久的竣工之日将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让周围所有的群众都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维和官兵用过硬的素质创造了中国奇迹,更用无私的爱书写了中南友谊的新篇章。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