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东京6月11日电(赵松)今年4月,作为日本象征的富士山被推荐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日本离完成富士山申遗这一20年的夙愿仅一步之遥。虽然最终能否入选须待6月底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揭晓,但是日本各界对于本次申遗期待颇高,静冈县等富士山周边地区正在对富士山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以期在申遗成功后吸引更多游客。
富士山申遗有望
富士山位于日本静冈县和山梨县之间,是日本最高峰,也是日本的象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提起日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富士山。日本从1994年正式开始富士山申遗准备工作,最初的目标是世界自然遗产,但是这次申请在2003年遭遇挫败,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山区垃圾处理不善为由,未将富士山纳入推荐名单中。
2005年,静冈县和山梨县联合组建申遗工作组,将申请目标调整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始第二次申请工作。200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富士山纳入暂定名单,今年4月30日富士山被推荐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作最后评估。至此,富士山离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只剩最后一步,最终结果将于6月16日至27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揭晓。
小野聪是静冈县政府富士山申遗部门学术调查方面的负责人,全程参与富士山第二次申遗工作。8年来他走访了包括中国泰山在内的多处已入选的世界遗产,进行考察学习,如今申请结果即将公布,紧迫感可想而知。小野聪称结果最有可能在6月21日至23日之间公布,8年的心血在此一举。他并没有表明本次申请胜算有多大,但却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
富士山的文化价值
小野聪说,大量游客登山导致富士山产生大量垃圾,虽然近年来很多团体和个人都在积极参与清扫活动,但是富士山作为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难度依然非常高,于是改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但是这一说法显得过于宽泛,如何提炼富士山的文化价值是申遗工作的重点。
小野聪对此表示,富士山孕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信仰,也是日本艺术的创作源泉,这是富士山文化价值的主要体现。据他介绍,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富士山当做有神灵居住的奇山,并心存敬畏。到了12世纪富士山不再频繁喷发,变成融合山岳信仰和密教的修行道场,修行僧末代上人在山顶建造了大日寺。15至16世纪,普通老百姓开始与修行者一起登山祭拜。此后,长谷川角行将新的富士山信仰整理成教义,后于18世纪中期在关东等地区广为流传,许多人开始前往富士山以及富士五湖等地进行祭拜,希望通过富士山的灵力获得重生。到了现代,随着交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和游客前往富士山,以登临山顶作为目标。
此外,富士山一直被作为各类文艺创作的题材。编篡于8世纪的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就有关于富士山的作品,将富士山比作镇国之神和珍宝。富士山的喷发在日本古时候被许多文学作品作为炽烈爱情的象征。美术作品中,18至19世纪创作的浮世绘是富士山题材中最有名的的绘画,据称梵高和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也受到了这类绘画的影响。
申遗之后的保护与开发
小野聪称,富士山申遗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入选名录获取更大的名声,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富士山。但是一旦申遗成功,将会有更多的游客前往富士山,在带动富士山及周边地区观光业的同时,也将给富士山的环境带来压力。静冈县知事战略局广报科科长藤原直宏坦言,当前每年仅7、8月登山季就有30多万人登富士山,为了缓解环保压力,正在就是否征收“登山费”进行讨论。
对于实施“观光立国”政策的日本来说,发展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富士山申遗成功后,其观光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包括旅游设施建设在内的开发将会增多。而另一方面,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定期对入选对象的保护状况进行调查,因此如何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将是富士山周边地区的重要课题。
从开发与保护的角度来看,静冈县当前的旅游资源整合是一种可行的推介方式——号称“富士之国”的静冈县正借申遗东风,将“远观富士山”作为一项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推广。在众多关于日本风光的图片中,“新干线飞驰在富士山下”可谓是经典场景之一,而这一场景恰恰是只有在静冈县才能看到的风景,因此乘坐新干线欣赏富士山是静冈县力推的看点之一。不仅如此,静冈县还把县内其它旅游资源与富士山有机结合,一并推介。例如,静冈县是日本大的茶叶产地,温泉也很有名,因此置身茶园观看富士山,或者一边泡温泉一边欣赏富士山,都是该县力推项目。
![]()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