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巴西利亚3月17日电 (记者 王海林)近年来,巴西经济增长多依托于初级产品领域的发展,国内制造业则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加上前期巴西政府对跨国公司利好政策的影响,巴西经济确实迎来了春天,但随着跨国公司在巴西的发展壮大,巴西本土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近期,罗塞夫总统出台多项措施,旨在鼓励巴西本土制造业及基础设施发展。除少数巴西的大型国有企业外,巴西也有许多老牌制造业公司:如巴西乃至南美洲最大的马可波罗客车制造公司、梅丽莎果冻鞋等,但这些也都只是凤毛麟角,如何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不再仅仅成为世界的“原材料”输出国,成为巴西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谈到跨国公司对巴西经济的影响时,巴西利亚大学经济系教授何塞.罗伯托对本报记者表示,跨国公司对巴西经济发展确实大有裨益。“它们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巴西政府鼓励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政策下,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均在巴西投资建厂,随之而来也为巴西本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与分包商的合作间接创造12000多个就业机会。2011年,华为公司在巴西的采购金额达3.1亿美金,直接及间接创造17500余个就业岗位。
“但资金和就业机会都不是巴西最迫切需要的,对巴西来说最重要的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罗伯托教授强调。除了大量资金,跨国公司也将较为先进的技术、价格优良的产品带给新兴经济体。以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巴西最大的电信运营商VIVO即选择与中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多款电信产品,华为在将先进的通信技术带向巴西市场的同时也为巴西本土电信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提高了电信行业的规范化,极大降低了巴西电信行业资费,使大量巴西民众受益。
跨国公司也可以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成熟的营销技能及营销渠道,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巴西政府将本土化低于65%的汽车等同进口汽车且征收高额税费,跨国公司如果想要在巴西发展且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遵循巴西政府提出的企业本土化要求并进行技术合作。虽然巴西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但通过本土化的方式,巴西本土企业成功与多家大型汽车跨国企业如欧美企业中的大众、宝马、奔驰等合作,中国汽车企业也抓住了在巴西发展的契机,奇瑞、哈飞、江淮、力帆、哈飞等在巴西设厂,巴西《圣保罗州报》日前撰文报道称,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也将从8月开始将其在乌拉圭生产的汽车向巴西市场出口。这些企业在为巴西带去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跨国发展。近日,巴西全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和巴西全国汽车经销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巴西轻型车销量从2012年1月的252639辆增加至296853辆,同比增长17.5%。巴西仍然是南美潜力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其中,菲亚特成为巴西市场上销量最高的车企;在巴西销量最高的中国车企为奇瑞汽车,位居第十四。
巴西利亚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里卡多.阿泽雷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跨国公司确实给巴西民众带来了实惠,他举了中国江淮汽车的例子,他称赞江淮汽车性价比很高而且有着非常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让消费者体会到了人文关怀,反过来,这也促进了这一品牌在巴西的发展。
在问及跨国公司对巴西本土企业的不利影响时,罗伯托教授坦言,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涌入确实导致某些巴西本土企业的大量倒闭,“但如果这些效率低下的企业继续存在,影响整个竞争环境,影响巴西整体经济的发展,他们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他非常赞同通过市场竞争的模式实习经济的平衡发展。他同时指出巴西政府对汽车行业“过度保护”,虽然跨国公司引入大量新技术,但由于政府的过度谨慎,巴西汽车行业至少比其他国家落后了五年。
另外,某些跨国公司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或者将污染较重的产业或工艺转移到这些国家。这也是令新兴经济体头疼的一个问题,世界十大石油公司之一的美国雪佛龙公司就因2011及2012年连续两次在巴西外海出现大规模原油泄漏事件而全面停止在巴西的石油开采活动,并受到巴西监管部门的调查。此事也引起了巴西媒体及民众的大规模抗议,而巴西石油委员会也在2012年初以“未能有效阻止新的漏油事故发生”为由,向雪佛龙公司提起了诉讼,相对而言,巴西本土的巴西石油公司在原油的开采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未发生过类似事故。
谈到对巴西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走势时,里卡多副教授指出,“巴西长期以来是原材料出口的大国,但在我们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原材料的同时,我们却在以高昂的价格进口我们自己的原材料制造的产品,这是令人痛心的一个方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在是世界原材料工厂,有自己的的制造技术,这是值得所有巴西人深思的话题。”(完)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