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在中国县域工作生活——

扎根小城,他们这样选择(我在中国·行耕记)

2025年11月22日05: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除了一、二线大城市,许多宜居宜业的小城镇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目光。他们在中国县域生活、创业、扎根,在别样的山水人情中感受活力与开放。

  

  地点:福建石狮

  印度商人哈利:

  石狮是我的第二故乡

  吴雪聪  李方漪

  哈利(右一)与家人的合影。

  “我在石狮定居23年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谈起石狮这座三面环海的小城,印度服贸商人哈利情有独钟。

  石狮是福建省下辖县级市。2003年,年轻的哈利来到中国发展,起初在一家公司的深圳办事处工作。不久后,随着分公司的开设,他从大都市深圳搬到小城石狮。“我希望去新的环境,挑战新的生活。”

  石狮没让哈利失望:作为闽派服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这里拥有齐全的服装产业体系,采购、物流、外贸,都很方便。“尽管是一座海滨小城,但石狮到处充满了商贸的活力。”哈利说。

  初到石狮,语言成为哈利最大的挑战:普通话听起来尚且吃力,闽南方言更是让他一头雾水。“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学好汉语,要么就只能‘打包走人’。”于是,哈利下定决心攻克语言关。仓库里的安全标识、货架上的商品信息、标签里的注释文字……他把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当作“学习资料”,慢慢地,哈利终于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

  在石狮做了二十多年外贸,哈利成了一位“多面手”:跑工厂、盯装柜、销售、样品采集、对接跟进……“我从不嫌自己的活儿多,这样的经历让我积累了服装贸易的丰富经验。”

  多年积累后,2023年,40多岁的哈利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出来“自立门户”。“石狮拥有18万家市场主体,我也想加入创业潮,成为一名个体经营者。尽管工作会更辛苦,但我想积极拥抱新的可能。”

  创业初期,少不了办证跑腿。“当地政府和社区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不仅办事高效,偶尔我跑错地方了,工作人员也会热心帮我指出正确的位置,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哈利说,近几年,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外国人来到石狮工作和生活,这样的服务和态度也让他们更愿意长久地留下来。

  石狮人的热情好客,让哈利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20多年来,哈利始终与供应商、客户保持紧密联系,他们不仅参加了哈利在中国的婚礼,逢年过节也常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大家对我十分信任,我们既是商业伙伴,也是朋友和家人。我觉得石狮人很好相处,只要你以真心相待,他们一定能够感知到并给予你帮助。”

  在哈利眼中,石狮是一座非常悠闲的城市,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匆忙和喧嚣。“有空的时候,我常带着家人或约三五好友,开车去海边走走,尝尝海鲜,感受海浪的翻涌。那儿就像我的‘充电站’,让我从忙碌中抽离,将疲惫全然卸下。”

  这些年,石狮的快速发展让哈利感到欣喜。十几年前,他只能拜托同事从泉州市区给他带来披萨,现在不管想吃什么,点个外卖就能解决。同时,石狮公园绿化更多了,不管是去海边“吹风”,还是去山里“吸氧”,都很方便。“我曾经常说石狮是一个美丽的小城,而现在它不仅美丽,还变得更加宜居,在石狮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哈利说。

  

  地点:四川金堂

  荷兰教师马克:

  我在县城教英语

  本报记者  王永战

  马克正在授课。

  “我来自荷兰,到中国已经20年了,我最喜欢的中国诗人是白居易。”初冬,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成都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马克又一次走进教室,向学生们讲起自己的故事。

  马克今年53岁,在成都文理学院教英语已经17年。问及因何与中国、与成都结缘,马克娓娓道来。“高中时期,我读到一位荷兰诗人的诗歌,了解到在遥远的东方,有个文明古国。”马克回忆,在进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学习后,他知道了白居易的故事。这位伟大中国诗人的作品,让他对遥远的东方更加神往。

  1996年,马克大学毕业后成为学校助教。此后多年,他一边工作,一边旅游,走过了世界上许多地方。2005年,在泰国旅行时,马克偶然间结识了一名在成都的美国人。“他给我讲了成都的城市风光、美食美景,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马克萌生了学习中文、到中国寻找机遇的想法。

  时隔不久,马克只身一人来到成都。他逐渐认识了不少在华外国人,还与朋友合作经营了一间酒吧。一有空,马克就到成都的大街小巷寻觅美食,火锅、冷锅串串、川菜……每一样都能吸引他的味蕾。

  2008年,马克来到成都文理学院任教。不久后,他认识了同事陈雪瑶,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2014年,随着成都文理学院搬迁至成都市金堂县,两人便来到金堂定居。

  金堂地处成都东北方向,龙泉山脉贯穿全境,中河、毗河、北河在县城汇为沱江。来到金堂以后,两人立即被宁静、干净的县城所吸引。“我平时就喜欢安宁的氛围,金堂的风格像极了我家乡那座小镇。”马克说,金堂河流密布,空气较成都主城区更加干净清新,而且到主城区的交通也很便利,是一座宜居小城。

  也是在2014年,马克与陈雪瑶结为夫妇,搬进新家。生活在金堂,马克平日喜欢爬山,每逢周末,夫妻俩就到金堂周边的山上徒步。身着运动服,手持登山杖,每次迎着朝阳爬上当地的龙泉山,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气息,都让两人心旷神怡。

  除了爬山,马克还喜欢到周边区域旅游。金堂县城南的五凤溪古镇历史悠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成都唯一的山地古镇。这些年,马克一家人常来古镇品美食、逛古街、赏美景。“前段时间,我们还去了金堂县淮口镇的云顶石城,了解这座建于南宋的古城历史。”陈雪瑶说。

  金堂还是远近闻名的橘乡。在三溪镇岳山社区,2300多亩的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基地里,每到金秋,橘香四溢。前阵子,马克夫妇带着5岁的女儿又一次来到橘园,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味道。“我喜欢走进大自然,感受丰收,感受生命的活力。”马克说。

  旅居中国多年,马克愈发喜欢中国,喜欢成都和金堂。如今,每年到了脐橙成熟的季节,金堂县委外事办等部门会邀请马克和其他在华外国人一道,摘橙子、赏秋色。每年4月,荷兰贸促会还会在成都组织酒会等活动,马克每次都十分期待。“现在,我学会了吃火锅,炒木耳肉片,也算半个成都人了。”言谈间,马克的眼中充满了喜悦。

  

  地点:云南大理

  瑞典农人帕特里克:

  在苍洱之畔享受慢生活

  本报记者  张  驰

  帕特里克在农场。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云南大理,洱海之畔,一辆红色的货运三轮车“突突突”驶过乡间小路。开车的人头戴草帽,载着一筐筐苹果,遇到颠簸也把车开得稳稳当当。车停,一只手递过来。“刚摘的苹果,尝尝吗?”听着是标准普通话,仔细一瞧却是个“洋面孔”。

  开车的人名叫帕特里克,来自瑞典,住在洱海边的下末北村。今年是他跟家人在大理定居的第四年。“我现在主要带娃,兼职种地。”介绍自己的时候,帕特里克总爱这样说。如今他在大理与当地人合作,搞起生态种植,是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的“瑞典奶爸”。

  从地球另一端来到中国,帕特里克为何选择在大理当农民?

  帕特里克自小就喜欢大自然。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光多是浸润在自然中:在花园中种菜、在湖中钓鱼,抑或是到森林中捡蘑菇。2015年,一次与大理的邂逅让他记住了这里:“大理的风景非常美,而且很包容。”最终,帕特里克和妻子在2021年定居大理,成为融入乡村的“新大理人”。

  起初,帕特里克遇到了许多好奇的目光。“走在路上会听到当地人说,‘看,来了个老外’。”相处多了,帕特里克一家人渐渐交到不少朋友,有本地人,也有外来客。他们一起参加不同村庄的聚会,品尝白族特色美食。周围有新居落成,帕特里克一家也会与村民共同唱歌跳舞,感受生活的烟火气。

  大理良好的生态和儿时难忘的经历,让帕特里克最终确定自己的目标:种地。社交媒体上,一幕幕接地气的日常,也让他成为大理生活的“推荐官”。

  “这里的土地非常好,有机质含量高。”帕特里克介绍,前些年因为身体原因,他开始关注食材健康,随后尝试采用生态有机的方法种植西芹、胡萝卜、土豆等果蔬粮食。

  “不用化肥不但保护洱海,还可以让土壤更健康。”帕特里克说,“这跟人养身体一样,健康才有力气干活。”开始时,帕特里克生态种植的“笨方法”难以得到村民理解。从翻土育苗到采收养护,点滴努力下,帕特里克的农场四季都有收获,他对土地的坚持也收获了认可。

  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在帕特里克的养娃日常中。生活在大理,让帕特里克有更多时间带领女儿亲近自然。“我们一起去小溪捉鱼,去森林里徒步,去农场种菜,去果园摘苹果,学习怎样与大自然相处。”帕特里克说,希望女儿能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更“接地气”。

  帕特里克的视频中,主角还有笑容淳朴的乡邻和他的父亲。在农场工作时,帕特里克记录跟大家一起干活吃饭的日常,向当地人学习种植技巧,还有互动趣事:村民拿臭豆腐款待帕特里克,他也做一锅瑞典的蓝纹奶酪意面请大家品尝……田间地头的朝夕相处,让村民把他当成“自家人”。视频中的温暖乡情,也成为许多人前往大理旅居的引子。

  帕特里克的父亲多次来到大理后,也爱上了这里的惬意生活:打卡集市、农场挤奶、在洱海边遛弯、品味云南咖啡……“现在我爸爸非常喜欢中国,他把自己的生活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很多粉丝。”帕特里克说,从跨越大洋寻找风景到在苍洱大地上享受“慢生活”,大理让他找到“家”的感觉。

  “现在,我是大理人的老乡。”他说。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