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力量”

——中亚国家官员眼中的真实中国

2025年11月05日15:03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汪思源) 近日,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立项、商务部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承办的中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修班(下称研修班)在京顺利举办,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3个国家26名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来华参加研修。

“百闻不如一见。来到中国之前,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媒体和报告。但这次,我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中国,远比想象中更加震撼、更加充满活力。”这是许多学员在研修班伊始就共同发出的感慨。

短短7天,从北京到唐山,从国家级气象业务中心到基层气象台站,从高科技企业到历史文化街区,学员们穿梭于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一幅立体、真实、充满韧性的中国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研修班开班合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研修班开班合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亚地区面临着冰川退缩、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频发等迫在眉睫的挑战。学员们表示,他们正是带着这些现实问题而来,渴望在中国找到答案。

“中国在推动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投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中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迪尔穆罗德·苏尤诺夫先生在交流中这样总结。在北京,学员们学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了解了中国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国家战略。中方专家分享的“妈祖(MAZU)”全民早期预警方案,及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仅是一套技术系统,更体现了一种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在河北唐山,这座曾经历过毁灭性地震的城市,学员们亲眼见证了“涅槃重生”的奇迹。当看到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的“城市绿肺”南湖公园时,许多学员都发出了赞叹,认为这生动诠释了生态修复的中国力量。在开滦煤矿博物馆,一座百年矿业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与实践,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滦煤矿博物馆合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开滦煤矿博物馆合影。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中国的科技实力,为学员们带来了希望与信心

“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超我们传统机构的应对速度。解决之道在于加速。”迪尔穆罗德先生的话,说出了许多学员的心声。而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中国速度”背后的科技硬实力。

在中国气象局,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变幻的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和精准推演的数值预报模型,让学员们仿佛置身于科幻场景。在中国华云集团,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气象探测设备,其精密度和可靠性同样令他们赞叹不已。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我们国家目前有134个气象观测站点,但技术升级是我们的迫切需求。”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里纳特·别里姆库洛夫先生坦言。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了解了可借鉴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更看到了未来广阔的合作空间。中方专家的毫无保留,让他们对提升本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充满了信心,相信借助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能够更好地守护各国人民。

中国的开放与友谊,是学员们最珍贵的收获

对学员们而言,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知识之旅,更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友谊之旅。

从开班典礼上中方代表“培育合作种子”的温暖寄语,到每一堂课后专家们的耐心答疑;从文化课上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剪出寓意吉祥的“窗花”,到行程中班主任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学员们时刻感受着中国人民的真诚、热情与友好。

“福”字剪纸教学现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福”字剪纸教学现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学员们忘不了,在交流座谈会上,大家围绕本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开展热烈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也忘不了,在唐山河头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唐山河头老街。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唐山河头老街。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供图

正如迪尔穆罗德·苏尤诺夫先生在结业时所说:“这次研修班高效且富有成效,中国经验值得广泛推广。我们希望今后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研修虽已结束,但学员们带回国的,不仅是厚重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理念技术,更是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是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陈金阳、陈思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王禹蘅、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