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工程师尼阿玛:
见证中国高铁技术在摩洛哥沙漠扎根(海外纪闻)


![]() |
尼阿玛(左)与田亮沟通交流。 |
翻开尼阿玛的一本工作笔记本,扉页上方贴着她两个女儿的照片,下面则用中文记满了工程安全术语。
出生于摩洛哥乌季达的尼阿玛,大学毕业后便考取了HSE(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程师资质,至今拥有十余年的安全管理经验。今年,当摩洛哥盖尼特拉至马拉喀什高铁启动建设后,尼阿玛顺利应聘成为该高铁5标段项目的安全工程师。
摩洛哥盖尼特拉至马拉喀什高铁全长430公里,设计时速320公里,项目全线分为10个标段,中铁二十局承建其中长35.4公里的第5标段。参与高铁项目建设,尼阿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也想为自己的国家修建一条安全、高效、现代化的交通大动脉出一份力。
“平安是福,大家好!”这是尼阿玛在每天早上的班前安全教育会上雷打不动的开场白,也是她从中国师父田亮那里学到的东方智慧。田亮来自陕西西安,拥有3年海外工程安全管理经验。尽管这是他首次来到摩洛哥,他迅速融入了这片神奇的北非土地。“其实我们互为老师,尼阿玛教会了我许多当地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还帮助我学习法语、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这种相互尊重的师徒情谊和工作默契,使得两国安全文化在项目建设中得以完美融合。
尼阿玛是项目唯一的女工程师,也是最让人信赖的安全守护者之一。无论风雨,她每天都坚持跟进工地的HSE程序,逐条确认风险防范措施是否符合标准。在进行安全检查时,她始终牢记田亮传授的“毫米级误差”概念,通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成功实现了“零事故”目标。她将安全检查清单视作“安全密码本”,每次更新时,总会用红蓝双色进行标注。
“红色代表底线,如同马拉喀什老城的赤陶墙;蓝色则是创新区,需要我们融入先进技术和经验。”尼阿玛说。如今,她的HSE报告模板融合了摩洛哥传统经验和中国高铁的先进管理,成为项目管理的鲜明特色。
尼阿玛对中国文化和美食情有独钟。每有空闲,她便踏入项目部的食堂,跟随中国大厨“学艺”。和面、揉面、擀皮儿、和馅儿……她都学得有模有样,心中盘算着学会后回家为孩子们亲手包制美味的饺子。某次活动上,尼阿玛特意带来了摩洛哥特色的塔吉锅,加入了中国同事的火锅局。她用刚学会的陕西话,兴奋地说:“这个配辣油,嘹咋咧(陕西方言:太棒了)!”顿时,欢声笑语弥漫整个餐桌,其乐融融的氛围成为解锁中摩文化交融的神奇钥匙。
“从盖尼特拉到马拉喀什,这条高铁蕴藏着摩洛哥的未来。”虽然两个女儿只有十来岁,但尼阿玛总会耐心地向她们解释高铁建设的深远意义。她将女儿绘制的防护栏卡通贴图转化为安全标语,时刻警醒自己和工友们:唯有确保安全,才能助力2030年世界杯摩洛哥赛区的交通保障,实现通行时间缩短和沿线经济发展。
随着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中国高铁技术在摩洛哥的沙漠中逐渐扎根。尼阿玛萌生了一个想法,计划将这些宝贵经验撰写成实践论文。田亮得知后,特意托人从中国寄来最新的高铁安全规范译本,并在扉页上题写了“尊重生命,安全无国界!”的寄语。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勉励之言。
今年10月,尼阿玛将开启她的首次中国之旅,她将到北京感受故宫厚重的历史文化,品尝北京烤鸭等美食,亲自体验中国高铁的魅力。尼阿玛希望向女儿们传达一个信息:妈妈参与建设的,不仅仅是一条高速铁路,更是连接两国互信的坚实纽带。
(韩展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