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跨越时空的回想

陈  曦
2025年08月22日06: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瑞建交75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于1962年创作的话剧《物理学家》,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以当代视角重新演绎反战主题。

  从形式而言,复排版《物理学家》沿用了原作的两幕剧结构与三一律框架,将20年时空压缩进封闭场景的2小时。故事发生在一家疗养院,3名年轻护士相继被害,警长将嫌疑锁定在3名“精神病患者”、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莫比乌斯”之间。通过一系列精妙构思,全剧从嬉闹滑稽的第一幕凶杀案侦破,自然过渡到第二幕令人震撼的真相:物理学家们实际佯装疯癫。“莫比乌斯”发明了可以改变人类的技术,科学家的良知让他深知这种技术一旦泛滥,就会被野心家利用引发更大灾难,于是装疯;“牛顿”和“爱因斯坦”想要获取这项技术,也选择在疯人院装疯。但“莫比乌斯”以为焚毁的手稿,最终落入真正疯狂的院长“博士小姐”手中,他的牺牲最后毫无价值。当喜剧外壳骤然剥落,悖谬与荒诞扑面而来,观众在欢笑之余陷入沉思。

  迪伦马特善于以喜剧形式呈现悲剧命题。在这轮演出中,创作者对这一风格进行了反差感十足的当代转译。他们压缩了原作中的沉重表达,模糊了过于具体的时代符号,代之以更具现代剧场张力的黑色幽默和轻快搞笑,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的标志性道具苹果和小提琴突变为手枪,以及“博士小姐”的电动轮椅和警长的手机等道具。其用意不言自明:在科技迅速发展、伦理挑战时有发生的当下,物理学家们面临的困境非但未曾过时,反而具有了紧迫性。在笑声中,作品主题的严肃性更显突出。

  《物理学家》的舞美设计以冷峻克制的视觉语言和灵活多变的空间调度为特点,为演员提供了表演支撑,同步展现角色的心理裂变与情节的荒诞递进。走进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中央的巨型三叶扇装置,让人联想到代表核辐射的警示符号,紧张感和压迫感油然而生。“莫比乌斯”在妻儿离开后,蜷缩在快速旋转的三叶扇投下的巨大阴影里。此时,扇叶仿佛在碾压着他仅存的人间温情,将原作追求的“令人不安而非安慰”的戏剧内涵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近年来,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愈发引人关注。复排版《物理学家》彰显了创作者以艺术视角关注社会、洞察现实的责任心。正如“莫比乌斯”高呼:“公式是中性的。就像一把刀,厨师用它切面包,凶手用它杀人。”于今年复排这部作品,不仅是为了反思战争,也警示人们:科技是把双刃剑,不要滥用,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2日 1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