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个“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
非洲象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8月1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大象日”,今年的主题是“与巨象同行:和谐、栖息地和希望”,强调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呼吁各国加强大象保护及栖息地恢复,在保护与共存的基础上为全球大象保护事业注入希望。
目前,世界上大象仅剩两属三种,即亚洲象属的亚洲象、非洲象属的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非洲草原象认定为“濒危物种”,将非洲森林象认定为“极危物种”。目前,非洲草原象约有35万头,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非洲的草原、灌丛和疏林生态系统;非洲森林象约14万头,主要栖息于中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带。近年来,非洲国家持续出台保护大象政策举措,通过立法、公众教育以及建设国家公园等方式,推动大象数量稳步恢复增长,非洲象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位于加蓬的卢安果国家森林公园紧邻大西洋,树木繁茂,是约1万头非洲森林象(以下简称“森林象”)的栖息地。加蓬全国约有9.5万头森林象,占全球森林象总数的60%至70%。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盗猎和非法贸易等原因,加蓬森林象的数量一度急剧减少。2004年至2014年,加蓬明凯贝国家公园内约2.5万头森林象因偷猎死亡,区域内森林象数量下降了约80%。为打击非法盗猎和象牙走私,加蓬政府设立“野生生物犯罪法庭”,明确盗象者面临最高10年监禁,象牙走私者面临最高20年监禁。2021年,加蓬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中非国家首个“野生生物DNA比对实验室”,通过对缉获象牙的DNA分析,追踪偷猎行为和走私路线。加蓬政府还加强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目前该国13个国家公园构成的森林象保护区覆盖该国22%的土地,到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增至30%。为防止森林象损害农民种植的作物、缓解人象冲突,加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为巨象争取栖息地”合作,在全国推广移动式电子围栏项目。2023年,该项目安装了500个围栏,有效阻止象群破坏农作物,惠及加蓬近5000个农户。
中西非其他国家也致力于加强森林象保护。自2014年起,刚果共和国森林经济部与非营利组织“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成立诺阿贝尔多基基金会,对诺阿贝尔多基国家公园内约4200平方公里的森林象核心栖息地进行保护管理。通过培训护林员、加强巡逻部署等方式,2023年诺阿贝尔多基国家公园首次实现全年无森林象被盗猎记录。诺阿贝尔多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主管本·埃文斯表示,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协调努力使公园的巡护能力和协调机制大大增强。
大象生态走廊建设成为非洲草原象(以下简称“草原象”)保护的亮点。在东部和南部非洲,各国通过设立大象生态走廊和转移机制、组建跨境保护区等保护草原象,促进象群恢复和生态健康。莫桑比克的马普托特别保护区与南非的坦贝大象公园之间建立生态走廊,恢复了草原象的迁徙路径。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与莫桑比克日纳夫国家公园建立转移机制,自2018年起将栖息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的草原象等多种野生动物转移到日纳夫国家公园,在促进后者生态修复的同时增强生态连通性。得益于生态走廊建设和转移机制等的实施,肯尼亚大象数量从上世纪末的约1.6万头增长至2024年的近3.7万头。
全球最大的非洲草原象集聚区——卡万戈—赞比西跨境保护区组建于2011年,覆盖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五国,这里栖息着约22万头草原象。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大象数量普查、强化巡逻机制、推广电子围栏等方式,为草原象提供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
联合国发布的《全球野生动植物犯罪报告2024》表明,全球范围内象牙缉获和大象偷猎的相关犯罪案件数量正在减少,非洲象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挑战,部分国家的大象盗猎现象依然存在,非洲象保护事业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报约翰内斯堡8月1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1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