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圆桌对话会在京举行

2025年11月12日16:12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崔译戈)近日,北京大学临湖智库国际讲坛“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圆桌对话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行。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相关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深化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平衡安全与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考。

本次对话会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人事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启明创投支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书长祁昊天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启明创投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兼总法律顾问张毅,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分别致开幕辞。

参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参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王栋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社会与全球格局,亟需在安全底线和创新活力之间找到关键平衡,而这离不开学术界、政策界和产业界的跨界、跨学科合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发言。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发言。主办方供图

杨晓雷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风险。他呼吁各方秉承服务人类、负责任、促发展、保安全、促公平、促开放的原则,共同构建包容、可持续的智能未来。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发言。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发言。主办方供图

贾庆国在致辞中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双重影响。他表示,人工智能在大力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人类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困境与失控风险等现实挑战。他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发言。主办方供图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发言。主办方供图

对话会就“中外人工智能治理模式的异同与交汇”“人工智能的安全底线与创新活力的平衡”分别展开圆桌研讨。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治理模式、治理难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与治理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安全风险、创新方向及安全监管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研究院教授、院长张凌寒分析了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共性与差异,认为各国在实践中普遍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实施重点与路径选择上,并强调治理模式需与国家制度能力相匹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弗朗西斯·斯坦分析了当前社会在理解人工智能风险时存在的认知局限。他认为,须重新思考并定义“人类智能的空间”,并保证人类在技术演进中的主体地位,未来的人工智能治理应建立在重申人类价值与责任的基础上。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尤丁建议通过跨国示范项目与系统性培训等,提升各国监管者对前沿技术的理解与接纳能力。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贾子方分析认为,国际社会应推动建立更具效能与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架构,并善用技术手段,使人类能够有效驾驭而非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杨冰夷介绍了中国在国际电信联盟等平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能力建设”与“人工智能向善”的实践,以及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快速演进。她认为,有效的人工智能治理需兼容技术架构与社会结构演变。

贾庆国在闭幕致辞中总结梳理了本次圆桌对话会的核心话题和讨论成果。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复杂的伦理挑战和治理需求。

贾庆国认为,尽管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理念与机制上存在差异,但必须在防范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界定人工智能伦理红线、禁止人工智能介入核决策、打击人工智能赋能国际犯罪等关键问题上建立全球共识与底线,构建严格的风险防控机制,防止技术滥用对社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快构建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责编:于洋、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