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让拉脱维亚读者感受中国诗学和诗意”——访拉脱维亚汉学家叶娃·拉皮尼娅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新华社里加11月9日电 专访|“让拉脱维亚读者感受中国诗学和诗意”——访拉脱维亚汉学家叶娃·拉皮尼娅
新华社记者陈玉芬
拉脱维亚汉学家叶娃·拉皮尼娅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希望通过翻译,让拉脱维亚读者感受中国的诗学和诗意。
拉皮尼娅是拉脱维亚著名诗人和汉学家。她翻译的《江雪:中国古代抒情诗选》(简称《江雪》)于2024年出版,先后荣获当年拉脱维亚最佳翻译诗集奖、拉脱维亚图书艺术奖“金苹果奖”和2025年拉脱维亚文学奖。
拉皮尼娅精通德语和中文。上世纪90年代,她在拉脱维亚大学学习中文两年,然后前往德国深造,在慕尼黑大学获得汉学、文学和跨文化交流硕士学位。从2010年2月到2011年6月,拉皮尼娅在中国珠海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任德语外教。近年来,拉皮尼娅专注于东方文学的拉脱维亚语译介,尤其是中国古诗的翻译与研究。
她认为,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古诗翻译直接促进了拉中文化交流,在两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我们尝试将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诗学引入到拉脱维亚语,将其展示给拉脱维亚读者。这将激发人们进一步对中国、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兴趣。”
拉皮尼娅说,拉脱维亚拥有千年前的古老民歌,这些民歌通过口头传承保留下来。拉脱维亚语的拼写和语法规范化不到200年历史,因此拉脱维亚语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面语言。“中国古诗非常古老,诗歌形式丰富,诗人群星璀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翻译时会遇到重重困难。”
《江雪》收录了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到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代表作。拉皮尼娅力求再现原作的意象与韵律,同时融入拉脱维亚语的诗意节奏,巧妙融合中拉文学传统。
拉皮尼娅说,陶渊明和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这一全新题材,“诗人开始关注个人自我意识的存在,关注人与自我相处,与自然相处。一句话,诗人开始表达人作为个体的存在。”
她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中国古诗词?因为诗歌超越时间,它可以在一百年前阅读,也可以现在阅读。诗歌表现的主题通常是反映人性的,诗人超越日常生活界限表达出来的主题,是对人类存在的深思,比如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拉皮尼娅在翻译中强调“文化共鸣”。她认为,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更是心灵对话。2025年拉脱维亚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她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诗歌如雪花,跨越山川,落入异乡的心田。”
拉皮尼娅在《江雪》一书中加入了丰富的注释,对诗歌涉及的人名、诗人生平和历史事件,甚至多义项的汉语词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也是该书在拉脱维亚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拉脱维亚国家广播电台主持人在与拉皮尼娅的访谈节目中这样介绍《江雪》:“我非常惊讶于这样一个现象:这本书可以拥有两种读者,一些人读诗歌,另一些人则读传记、引言和脚注,它们是对中国历史的介绍,具体而详实。”
谈到拉脱维亚读者对中国的了解,拉皮尼娅说,当下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在拉脱维亚日渐活跃,拉脱维亚读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增长。“大学是培养未来专家的地方,要培养更多通晓中国文学、艺术、经济等领域的拉脱维亚‘中国通’,他们将向公众介绍中国,有助于两国更好地了解彼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