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谈北京人艺的守正与创新——
用中国表达焕活世界经典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哗变》剧照,冯远征(左)饰演魁格。 |
![]() |
《哈姆雷特》剧照,演员开场进行现代舞表演,第一排(中)为奥菲利亚。 |
金秋时节,戏剧《哈姆雷特》正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空荡的舞台中央,一个工业风浓郁的废弃剧场呈现在观众眼前。哈姆雷特、奥菲利亚身着兼具宫廷风格与现代审美、以黑白灰为主调的服装,穿梭于嵌有悬梯、滑竿、秋千的巨大二层金属装置中,极简的舞美设计,冷峻的金属质感,令这部莎士比亚的不朽经典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创新阐释外国经典剧目的再度启航之作。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是《哈姆雷特》的导演之一,在他看来,新版《哈姆雷特》的题眼是“选择”,这是当下观众能与剧中人发生情感连接与心灵共振的基点:你要如何直面现实,又要如何在困境中做出选择?
传承经典,同时融入与时代共鸣的更新思考,融合与传统接续的艺术风格,探索更具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是北京人艺多年来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追求。
“骆驼坦步”——
经典剧作代际传承
“我们排演外国戏,不是模仿外国人,而是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诠释人类共通的命题。”在冯远征看来,北京人艺在排演世界经典剧目时,始终坚持对原作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忠实呈现,同时通过本土化的语言和表演,架设起外国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推出一批颇受欢迎的“洋戏”,如《推销员之死》《洋麻将》《哗变》等。在表演形式上,演员们不刻意模仿外国人,不戴假发,不粘夸张的胡须和鼻子;在语言风格上,翻译家力求翻译本土化,不用倒装句,将拗口台词译得更“接地气”。在这些方面,《哗变》堪称翘楚。
《哗变》是美国剧作家赫尔曼·沃克根据自己1952年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小说《凯恩号哗变》改编,上演后在纽约百老汇大获好评。1988年,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将这部戏翻译成中文,北京人艺请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艺术展现了军事法庭审判的完整过程。用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犯忌的话剧”,全靠演员坐在那干说。
1988年,《哗变》在北京人艺首演。它以法庭审判为主线,用极少的舞台调度,通过高密度台词编织叙事线索。英若诚在翻译时曾说,这部戏全靠语言展示人物和戏剧的内涵。北京人艺版《哗变》演出了原作精髓,这场法庭辩论大戏逻辑缜密、酣畅淋漓,在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准确演绎下,成为话剧舞台上的教科书与试金石。
2006年的复排版本中,冯远征饰演魁格。他说,我演了这么多年的戏,《哗变》最让我如履薄冰。事实上,近20年岁月打磨,一场接一场戏的扎实磨炼,第二代《哗变》演员们的台词已褪去技巧的痕迹,在不断的重复中走向重生,演员与角色,最终相互成全。
冯远征说,《哗变》是北京人艺外国戏的里程碑,也是北京人艺戏剧精神与表演艺术代际传承的象征。“在复排时,我们既充分吸收1988年版本的精华,也积极思考,根据时代变化主动求变。例如,《哗变》剧本中有一句话,‘我们这舰上一年到头能打几回牙祭?’‘打牙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四川话,英若诚老师在翻译时用了非常中国式的语言表达,当时的观众一听就明白。但今天的年轻观众可能对这种说法有点陌生,我们就把台词改为‘一年到头能改善几次伙食’,这样更直接,更容易被理解。”
去年10月,北京人艺赴上海巡演,《哗变》连演3场,一票难求。从1988年由朱旭、任宝贤等老一代艺术家首演,到2006年由第二代演员接棒复排,《哗变》成就两代演员在经典剧目中的历史对话,也展现北京人艺坚守经典的薪火传承。
“龙马风神”——
创新焕发经典新生
重排《哈姆雷特》是冯远征多年以来的心愿。但他也认为,仅以“复仇”为主题阐释《哈姆雷特》,或许已缺乏足够的当下性。“我们不能平铺直叙地复述一个古老故事,而是要去思考它在当下排演的意义,透过我们的解读引发观众思考。”于是,这次排演采用主题先行的方式,提炼出“选择”这个更贴近现代人生活核心的主题,“我们不过度解读剧中每个人的选择,而是用舞台表现让观众感受内心的碰撞,进而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舞台上,伴随着哈姆雷特脑海中破碎的记忆,故事情节前后倒置,甚至时空交叠。通过戏剧的跳进跳出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戏剧张力不断凸显,让演员与观众借助舞台共同完成一次对经典的探寻、一场对生死意义的求索。
尊重原作是基础,中国视角、审美意趣和当代关切的融入更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这两年,北京人艺的外国戏创新排演佳作连连。
去年,北京人艺再度排演法国作家莫里哀的经典喜剧《悭吝人》,将这部最能体现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特征的“老”故事讲出了新面貌。一个剧团赶着小马车来到小镇,演出一部名叫《悭吝人》的戏。通过“戏中戏”的方式,演员们走入观众席互动,打破传统观演关系,把舞台的延伸性做到极致。剧中层出不穷的笑料和包袱,更让观众在会心的笑声中,与创作者和演员携手完成这趟喜剧之旅。
“北京人艺终于年轻了!”有观众看完《悭吝人》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但冯远征眼中的北京人艺从来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剧院,“70多年的历史孕育出北京人艺特有的风格,我们从未停止创新,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就诞生在这里。”
对话剧这一舶来品进行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创新改造,一直都是北京人艺艺术探索的核心内容。冯远征说:“我们致力于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戏剧创作。演员不仅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发声方法上也广泛借鉴曲艺、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同时还要求演员进行中国民族舞形体训练。毫无疑问,北京人艺具有开创精神,它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
幕起幕落间,《哗变》对人性与秩序的深刻探讨,《悭吝人》对人类贪欲的辛辣讽刺,《哈姆雷特》对复仇的挣扎与选择……这些来自不同时代和国度的经典剧目,都在北京人艺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即将于10月11日拉开帷幕,正在上演的《哈姆雷特》是今年的开幕大戏。冯远征希望,通过这部戏与国际戏剧同行展开一次真诚的对话。
采访结束时,冯远征说:“‘龙马风神,骆驼坦步’,首任院长曹禺先生的题词充分诠释了北京人艺的守正与创新。剧院如同一座文化交流的实验室,通过排演世界经典,我们既让中国观众领略世界戏剧精华,也展现北京人艺理解阐释外国经典的能力,这是中国艺术家融通中外的文化自信。”
(白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0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