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肯合作培育“新农人”:为肯尼亚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牲畜常见疾病的识别、预防和管理方法,饲料配置的知识……”来自肯尼亚纳库鲁郡的农民彼特·瓦盖打开笔记本,展示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了科技的作用,开拓了视野。”他说。
肯尼亚埃格顿大学专家本杰明·穆西米在为学员讲授鱼类养殖技术。主办方供图
日前,由中国南京农业大学、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发基金)联合主办,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乡村青年赋能培训项目在肯尼亚纳库鲁郡举办。培训涵盖智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青年发展等内容,惠及来自肯尼亚全国各地的近百名青年农民。
“培训针对性很强,契合我们的需求。”丹尼尔·朱马·奥尼安戈来自肯尼亚西部的西亚亚郡,从事水产养殖。他介绍,当地水产品市场需求大,但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供给市场缺口较大,“这次培训有效提升了我们的养殖技能,日后加以实践很有希望增加产量,并带来可观的收入。”
“这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零饥饿’‘减贫’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培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冯春刚教授说,“在非洲国家开展畜禽养殖培训,既能增加收入、改善营养、促进就业,又能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校长艾萨克·奇布瓦吉表示,该校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历史悠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平台共建等方面紧密合作,成果丰硕,为维护粮食安全、缓解居民营养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肯尼亚财政与经济计划部规划司司长肯尼迪·尼亚奇罗表示,肯中高校与农发基金三方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加强肯中农业技术交流、促进青年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冯春刚教授在为学员讲授家禽养殖技术。主办方供图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培训聚焦青年群体的能力建设,通过搭建中肯农业科技交流平台,为肯尼亚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未来三方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助力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
据悉,这并非三方第一次合作。在中国—农发基金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资助下,中国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联合实施的“通过番茄价值链中的创新园艺解决方案赋能农村青年”项目进展顺利。依托两校共建的农业特色孔子学院、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等平台,番茄嫁接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运用,助力当地解决番茄病虫害,增加农民收入。目前,项目已建立18个示范点,开展了10余次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共有1200多人参加了培训。
当地农民保罗·穆内内使用番茄嫁接技术后迎来丰收,正向记者展示刚采摘的番茄。人民网记者 黄炜鑫摄
“中国专家教授的技术很实用。我们学会了番茄的嫁接、病虫害的处理方法和作物的精细化管理。”当地农民保罗·穆内内表示,使用中国的番茄嫁接技术后迎来了大丰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肯尼亚,中国农业专家开展了多项知识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帮助肯尼亚农业科技人才加速成长,为肯尼亚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