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加沙冲突中的美国谎言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加沙冲突中的美国谎言
新华社记者
最近,大批示威者聚集在白宫外,身着红色服饰,高喊“我们就是红线”,抗议美国政府纵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推进军事行动并造成严重伤亡、不断踩踏“红线”。
美国总统拜登曾公开表示,如果以军进攻加沙南部城市拉法,即踩踏“红线”。但事实上,以色列进攻拉法已有月余,甚至将坦克开进拉法市中心,美国至今从未认定以色列越过“红线”。
“红线之说就是一个谎言。”美国康涅狄格州前民主党籍州议员布赖恩·贝克尔说。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伊亚德·加拉指出,“美国为以色列入侵拉法划了一条‘红线’,但实际上它为以色列入侵整个加沙地带大开绿灯”。
“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种族灭绝。”这是拜登5月20日对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决定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对以色列领导人申请逮捕令的回应。
“听着,当谈到以色列时,我们不讨论红线。”这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5月12日被问到是否会因以色列全面进攻拉法而扣留对以援助武器时的回答。
“我说过,我们不希望看到大规模地面行动。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发生。”这是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被记者问及以军5月26日轰炸拉法难民营缘何未被认为踩踏“红线”时的回应。这场轰炸造成至少4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对于美国的特定国防产品或服务是否以不符合国际法的方式被使用,通常很难做出迅速、明确的评估或决定”,“鉴于加沙冲突的性质,……很难对个别事件作出评估或得出结论性的调查结果”。这是美国国务院5月10日提交国会的报告措辞。美国国务院高级顾问斯泰茜·吉尔伯特随后因不满报告“歪曲事实”而辞职。
……
类似谎言比比皆是。在加沙冲突中,美国一边摆出努力缓和冲突的姿态,一边持续推动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并阻挠国际社会对以色列问责。美国的谎言已成为加沙地带停火止战的一大障碍。
“美国领导人最近在有关拉法问题上的一系列表态,完全就是一个笑话。”突尼斯马格里布研究中心副主任希沙姆·哈吉说,几个月来,美国一直在为以色列领导人提供政治和外交掩护,并持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和资金,使其继续对巴勒斯坦人进行无差别袭击。
自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3.7万巴勒斯坦人死亡、逾8.5万人受伤。其中,以军对拉法的持续进攻导致近期伤亡人数快速增加。仅在以军6月8日对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等地发动的特种作战行动中,就有超过270人死亡、近700人受伤。
美国左翼网站Mondoweiss说,美国政府和国会正在为了以色列和美国未来的利益而破坏国际法。
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胡萨姆·达贾尼也说,美国实际上是加沙冲突的主要参与者,它资助以色列对加沙地带200多万巴勒斯坦人发动“全面战争”,其中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美国口头称将努力制止冲突,但实际上却在军事援助、财政资助以色列军队。拜登政府这么做,既为利益,也为选票。
“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对于美国信口雌黄、编造谎言,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军工复合体。
近年来,美国每年流入以色列的军火达数十亿美元。加沙冲突的持续,为美国军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和利润来源,因此,维持地区紧张,满足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需求,成了美国政客们最大的“政治正确”。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泰克利特难掩激动之情:“有些冲突需要用武器来解决,而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些武器。”
4月24日,拜登签署一项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向以色列提供约260亿美元额外战时援助。6月4日,以色列国防部驻美代表团与美国政府正式签署协议,以色列将从美国采购25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F-35战斗机,采购协议金额达30亿美元。泰克利特告诉投资者,新的需求将为该公司未来几年的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华盛顿邮报》文章披露,新一轮巴以冲突后,拜登政府已悄悄批准并向以色列兑现了超过100笔军售订单,包括精确制导弹药、炮弹及其他武器等,其中只有两笔交易被公开,其他绝大多数都未经任何公开辩论。拜登政府前高级官员、国际难民组织主席杰里米·科宁迪克说,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异乎寻常数量”的军售,“确实强烈表明,没有如此程度的美国支持,以色列军事行动难以为继”。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白宫一场会议上曾说,冲突“利好”美国经济,因为能“扩大生产、创造就业”。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威廉·哈通撰文指出,美国两党领导人反复鼓吹“把钱花在武器上对经济有好处”,但这将导致“更加军事化的经济”,威胁美国“未来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独立智库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钱德兰·奈尔撰文说,在乌克兰和加沙发生的冲突“撕掉了军工复合体的面具,让世界真正了解了这头野兽的本质——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执笔记者:柳丝;参与记者:邓仙来、黄灵、王一盛、黄泽民、柳伟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