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两会夜话》:小疫苗连接大世界

苏缨翔 刘叶婷

2021年03月11日18:51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你打疫苗了吗?”“中国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怎么样?”“打完新冠疫苗以后还会再感染吗?”

……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人民网一号演播厅内逐渐热闹了起来。

日前,在新一期《两会夜话》的录制现场,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人民网英文编辑盛楚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张云涛,以及多位外国嘉宾聚焦疫苗话题,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抗疫合作。

疫苗接种 点希望之光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社交、美食、旅行,这些平日里触手可得的活动在疫情期间显得尤为奢侈。

“在家隔离期间吃不到什么肉夹馍、串串、火锅之类的美食。”bilibili UP主司徒建国(Stuart Wiggin)道出了疫情期间居家隔离者对美食的共同怀念。人民网西文版外专、双语主持人湖长明(Alvaro Lago Sanchez)对疫情期间的生活也颇有感触,“我主要花时间在健身、联络亲朋好友上。居家隔离的几个月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联系远在西班牙的朋友和家人。”

美国演员、bilibili UP主曹操(Jonathan Kos-Read)在谈及疫情期间的旅行经历时说:“疫情初期我被困在伊斯坦布尔,后来我回到西班牙,发现管控得也很严格。”

疫情让国际旅行变得艰难,为恢复旅游、促进经济,多国正在考虑推出“疫苗护照”计划。目前,中国已推出国际旅行健康证明。“有了这个证明,我们可以在充分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信息的登记与验证。以后的日子里,大家出境旅行都可以相互认证。”盛楚宜解释道。

《两会夜话》录制现场。人民网 袁悦摄

曾经在广州治愈新冠肺炎的孟加拉国记者伊纳姆尔·哈桑(Md Enamul Hassan)在现场讲述了他的“抗疫日记”。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问及医护人员为什么像对待中国人一样如此真诚地医治我时,他们回答:‘因为我们在拯救人类。’”

的确,病毒无国界。来自孟加拉的哈桑,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中国抗疫取得成功的秘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入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和最先进的技术。”

被问及会不会打中国疫苗时,曹操说:“我觉得咱们不应该说什么中国疫苗、美国疫苗、俄罗斯疫苗,因为这不是哪个国家的疫苗,这是科学的疫苗。所以我当然想打中国的疫苗。因为它的科学是非常成熟的。”哈桑说:“中国疫苗给全人类带来了希望。”

疫苗科普 解民众之惑

新冠疫苗到底是什么?打了之后,能自由出行吗?需要每年都打吗?针对这些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现场嘉宾进行了解疑释惑。

张云涛用一个动画短片进行科普:“新冠疫苗的接种,能够大大降低新冠病毒肺炎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了新冠肺炎,疫苗也会大幅度降低发病的症状。”

在全球范围内,疫苗研发有七条路线,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DNA疫苗、核酸疫苗以及纳米颗粒疫苗。中国已经附条件上市了四款新冠疫苗,其中三款灭活疫苗,一款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中国在国内接种以及向国际提供的均属于灭活疫苗。

为什么信任中国疫苗?毕业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曹操从技术角度给出了进一步解释:“中国疫苗的科学(灭活疫苗技术)是最成熟的,它是用一种化学药品将一个真正的病毒杀死,再将死掉了的病毒放在身体里,人们的免疫系统会把它撕成小块。”

高福则形象地用“海淀大妈”和“朝阳群众”对疫苗原理进行了更生动的解释:疫苗打进去,让免疫系统看一下新冠病毒的样子。免疫系统中有像“海淀大妈”和“朝阳群众”的角色,知道了好人长什么样、坏人长什么样,下回病毒再来,免疫系统就能把它抓住。

罗华谈到,各种技术路线生产出来的疫苗,其实是殊途同归,只要经过临床验证以后管用,谁生产得快,谁能够治病,就用谁的。如此一来,疫苗才能达到它的目的:造福人类。

录制现场,各位嘉宾一同探讨灭活疫苗原理。人民网 袁悦摄

目前,国内的疫苗接种人群主要为18岁到59岁,59岁以上人群也在逐步接种。对什么时候能做到全年龄段防护,张云涛表示,新冠病毒是全人群全年龄段都会感染的病毒。近期,我们会向监管机构提交数据,希望在国内完成大面积普及接种后一两个月内,能够把疫苗接种年龄段扩大到3岁以上。

疫苗是抗击新冠病毒的有力武器,实现“群体免疫”才能战胜疫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高福强调,“全球需要团结起来,一起消灭病原微生物。”

“这次疫情,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人类如果能做出一个广谱的冠状病毒疫苗,很可能就解决了流感的通用疫苗问题。” 在高福看来,一方面疫情给人类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人类对病毒的研究推动了整个科学的进步。

罗华表示,新冠疫苗的研制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各方合力使得中国新冠疫苗研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疫苗既造福了中国人民,也对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提供了福祉。

柔远能迩 搭友谊之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从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到向多国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从宣布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到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强力的举措、英勇的付出,中国向全球展现出一个大国的国际主义情怀,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担当。

在对华疫苗合作方面,阿联酋是率先采取行动的国家之一。2020年夏天,国药集团研制的新冠疫苗就开始在阿联酋进行临床试验。2020年9月,阿联酋成为首个批准紧急使用中国疫苗的国家。2020年12月,中国新冠疫苗在阿联酋获批上市。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Ali Al Dhaheri)表示:“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向中国传递了重要的信号:我们信任中国,我们信任中国疫苗。”

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左一),人民网英文编辑盛楚宜(右一),与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左二)一同探讨国际抗疫合作。人民网 袁悦摄

谈及双方抗疫合作,阿里·扎希里表示,疫情凸显出中阿两国之间深厚与紧密的关系。现阶段两国正处在疫苗研发合作的阶段。今后,两国将继续扩大抗疫合作,包括分享检测、追踪等经验,以及在疫苗分配和物流方面的合作。

对此,罗华引用《尚书》里的一句话:“柔远能迩”,“柔”就是怀柔,“柔远”就是怀柔远方,“能迩”就是安抚近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远的人和近的人我们都要照顾到,这是中国的胸怀和格局。他强调,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应对突然来袭的新冠病毒,我们需要加强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只要还有一个国家存在疫情,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努力就不应停止;只要还有一个人感染病毒,我们就都有责任向他伸出援手。”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这席话,表达了中国积极推进国际抗疫合作的决心。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中国已向69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并向28个国家出口疫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疫情期间这句刷屏的古诗,既道出了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也展现了各国人民的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更印证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责编:苏缨翔、常红)